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讲堂作为高雅艺术的殿堂和素质教育的课堂,也通过文化的视角梳理二战题材的经典影片,呈现不同时代的电影中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表达。
尽管世界大战的炮火沉寂已久,二战题材的电影却依然层出不穷,不遗余力地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重现银幕上,将那些凝重的影像封存在电影胶片中,将战争的惨痛教训永远镌刻在记忆深处,让我们永远铭记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
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却无法扼杀爱情。于是,“战争和爱情”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给爱情带来太多的磨难,然而也正是在无情的战火面前,才能见证真正的爱情。悲剧的力量之伟大,就在于它会让心灵在遭受摧残后重新感悟生活的真谛,因此这类电影特别容易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永不磨灭的经典
关于战争与爱情,最好的注脚就是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影片。《魂断蓝桥》就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凄美故事,由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演绎出一段不朽的爱情。英军上尉罗伊与舞蹈演员玛拉因为突然爆发的战争而产生了爱情,又因为罗伊开赴前线而分离。苦苦相守中,前线传来错误的信息,玛拉误以为罗伊已经阵亡,心灰意冷之下,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姐妹凯蒂沦落风尘。当他们偶然重逢在滑铁卢车站时,是喜出望外还是别有滋味,同样的忠贞爱情却在两个人的心里酿出不同的感觉。罗伊询问玛拉离别后的生活,玛拉支支吾吾难以诉说。罗伊错以为玛拉移情别恋,于是玛拉深情说出:“我爱你。从未爱过别人,这是真的,罗伊。我永远不会。”
经历了考验的爱情此时给主人公带来的不仅是大喜大悲式的激情,还有对人生的某种领悟。但是,无法肯定的是,随后的日子到底会向何处去?正如影片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爱是永恒的,战争可以把一个人的肉体伤害甚至毁灭,但是却到底没有摧毁人性里对爱的执着和信念。
作为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电影《卡萨布兰卡》被美国电影协会誉为“影史百大爱情电影之首”。1940年6月,巴黎即将被占领,里克和伊尔莎约定下午五点在火车站见面,一起去坐开往马赛的火车。然后,像许多被困在欧洲的人盼望的那样,越过地中海,到达里斯本,再经由那里飞往美洲。要想到达里斯本,法属地摩纳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是必经之地。然而,见面的时间到了,伊尔莎却没有来。里克等到的是一张纸条:“什么都不要问,我不能跟你走。”不久,他们在卡萨布兰卡见面了,在她身边的,还有她的丈夫——捷克左翼运动领导人。为了两张通行证,伊尔莎找到了里克,甚至不惜用枪相逼。
“虽然时光流逝,对你的爱恋却与日俱增。”《时光流逝》这首歌既是他们难忘的回忆,也让里克在听到以后,像被击中了一样,再也难以保持他一贯的清醒与冷漠。现在看来,他们的感情更像是为了牺牲而存在,为了伊尔莎的丈夫,为了反法西斯运动,和平战胜爱情。正是里克的壮举,让他们的感情升华至爱国主义层面,使得影片在其出品的那个年代,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与喜爱。直到今天,把个人爱情与宏大的正义结合在一起,也依然唤起很多人无尽的沉思和怀念。
以爱的视角反思战争
几十年过去,冷战、霸权和世界格局的变动,带给人们看待历史的新的视角,也在影片中融入了新的反思。
“我保证,我会回来。”《英国病人》中的艾抹殊对爱人说道,奔走在沙漠里时他这样喃喃的重复着。可是,英军没有帮助他兑现诺言,艾抹殊转而寻求德国人的帮助。为爱,他又一次放弃自己的立场。当他抱着她走出洞口,外面阳光明媚,风扬起她身上的白纱,耳畔响起嘉芙莲临终前的字句:“我知道你会回来,把我抱起,迎风伫立。”终于,死亡使他们厮守了。——在那个没有地图,没有硝烟,没有政治的天国。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的反战立场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已经表明。临时的战地医院里,护士汉娜偶遇情人的战友,意识到情人已死,悲戚不已。深情的女子心里牵挂着一个身在前线战场的情郎,火线前的小伙子心里挂念着家乡的姑娘,近乎老套的情节,却令人凄然。作为叙事的另一条线索,汉娜在战争中经历了丧失情人、好友之痛,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个“被诅咒过的人”。经历了,也见证了爱情、毁灭、伤痛,最后她平静地离开,眼睛里流露出坚定。这种坚定或许不是那种冲锋陷阵的勇士般的坚定,但是它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蕴藏在汉娜那柔弱身躯里的力量来证明,爱,是任何残酷的战争也摧残不了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爱,而爱,总是可以给我们信心,哪怕是电影里最后那离去的背影。
2004年美法合拍的《漫长的婚约》,则更侧重于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你走路的时候腿疼吗?”那一年,她九岁,他十岁,这是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那高高的灯塔是他们爱情的起点,三个“M”的符号是他们爱情的暗语。多年以后,患了彻底失忆症的他,在花园里见到她的第一句话还是“你走路的时候腿疼吗?”迎着阳光,在温暖的微风里,她笑着哭了。玛蒂尔达从收到阵亡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固执地相信:马涅特还活着。仅仅怀抱着愿望,她展开调查,哪怕有一丝线索,就要追踪下去。从错综复杂的误会与谎言中,渐渐剥开真相,我们看到了残忍的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农妇的吐露、妓女的复仇、玛蒂尔达的找寻……女人们对命运进行着不同形式的反抗。而这当中,幸运的玛蒂尔达成功了。影片在洒满阳光的画面中结尾,可是,经历了战争,重新站在阳光里的人,谁能体会他们经历了多少痛苦与磨难。
动荡与爱情的新解读
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大量二战影片无不带有鲜明的红色时代烙印,而进入新世纪,电影人则在战争题材中融入了理性复杂的反思。2006年上映的《云水谣》应该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突出了保家卫国的时代背景,并启用两岸三地的偶像演员阵容,从此国产战争影片开启了时代新篇。
“我就是王碧云!”那夏日午后楼梯上的擦肩而过使彼此种下爱的种子,眼眸里活泛着的青春喜悦是多年后回忆的一个起点。一段姻缘,两处开花。台北的浪漫柔情和内地的率真火热,折磨着爱情中的几个人。碧云和秋水一隔几十年,海峡两岸,生死茫茫。纵然是同在内地的秋水与金娣也是只能在部队的转移中匆匆一见而已。年复一年,心中的爱情没有变,憨直的金娣凭着一腔爱追随秋水到西藏,拿着改了名字的工作证,她哭着说:“我就是王碧云。”任谁都不能不为之动容。
与其它重点刻画生死爱恋的影片不同的是,陈秋水有着先进的政治觉悟,他卷入了左翼青年运动的狂潮,并且参与了南下运动和援藏建设。而《魂断蓝桥》《英国病人》和《漫长的婚约》等则着重在战争中凸显人物的命运及精神体验,较少提到个人政治立场。虽然这些影片都对直接交火的战争场面描写不多,但并不吝于刻画其凋敝、破败的战争残局,传递着一种凄凉、无奈,这些比直接的杀戮带来更多的理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