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自2000年运行以来始终秉承“服从学校大局,服务广大师生”的宗旨,持续引进高雅艺术节目、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在繁荣校园文化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给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欣赏环境和活动平台,讲堂历来高度重视自身硬件建设,在“维护性”运行的前提下,每年均不同程度进行相应更新和完善。
运行逾十年后,与新崛起的社会和周边高校同类场馆相比较,讲堂各项主要硬件性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师生和国内外演出团体更高使用需求。据此,讲堂在利用自身积累资金逐步进行翻新维护的同时,通过学校申请国家经费支持,并于2014年获批教育部“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用于观众厅声场改造、屋顶修缮、音响设备更新等项目。
经过前期认真筹备、过程严格把关,在学校和会议中心领导高度关注、基建工程部及实验室设备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历经2014年秋季学期至2015年春季学期的紧张忙碌,历时一年的讲堂室内外硬件改造工程,于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初全部告竣。此次是讲堂落成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投资最多的更新改造,总投资2000余万元,其中三分之二为教育部经费扶持,三分之一为讲堂积累自筹。
这一年,门前冷落的讲堂,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历时持久的改造,究竟达到怎样的效果?硬件一新的讲堂,运行后能提供哪些更便捷服务?以下图文将再现昨日热火朝天的改造场景,展示当前目睹耳闻的更新效果,勾勒今后逐步深化的服务思路。
一、回顾·再现改造场景
本次改造包括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外为屋顶修缮工程,主要解决各处漏雨问题,并美化建筑外观;室内含观众厅声场改造和音响设备购置更新,二者同时进行是考虑同步改善厅堂内建声和电声两部分声音效果。
改造,目的是改善,而“改”,即意味着“变”,追求结果“变好”,就须控制过程“变数”。讲堂硬件改造过程,即是通过系列“变化”使结果趋向“更好”的过程。
(一)精益求精,力争实现更佳效果
自2014年4月明确改造方向之后,经过近6个月的前期准备,现场踏勘、图纸设计、方案遴选、公开招标,观众厅声场改造和屋顶修缮工程于2014年9月底室内外同步启动。
1、从“一波三折”到“更上层楼”——声场改造纪实
作为此次改造的主体工程,观众厅声场改造自2014年9月底开工,至2015年9月中旬告竣,实际工期比预计延长一倍,所需经费较预算追加三分之一,其施工强度、设计细度、深化精度、变更频度、扩充广度均超乎预期,充分考验了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的专业水平、合作精神,体现了学校基建工程部和讲堂发挥的监管、协调、配合作用——几方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力求更佳。
因讲堂最初设计并非按照剧场标准,其厅堂现有形状客观制约了声场效果,不但增加改造设计难度,而且在施工期间深化设计过程中需针对实际情况逐步做出调整乃至变更。为力求弥补先天不足,在拆除原有墙面、顶棚、舞台地板之后,设计方和施工方多次现场踏勘、反复深度沟通,提出主材变更方案:将原设计墙面“高密度实木贴皮木饰面板”更改为“高密度实木挂板”,将GRG吊顶板厚度由30毫米变更为40毫米,将舞台地板由原俄罗斯红松变更为枫木。考虑实际改造效果,讲堂赞同设计变更思路并自筹追加资金,且和校基建工程部一道推动重新设计确认、追加预算投评、反复招标评标、施工方案更改等系列环节。
除上述主材变更,施工期间还考虑安全因素,增加观众厅顶部网架钢结构转换、升降乐池舞台机械防切性能、消防水炮系统等大量计划外施工,有力确保了改造后硬件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
2、从“上房揭瓦”到“滴水不漏”——屋顶修缮纪实
建成近17年,讲堂屋顶已达翻修年限,纪念大厅、四季庭院、展廊等场地存在多处漏雨现象,影响活动正常开展。另外,部分瓦斑驳脱落、大面积地砖开裂粉碎,与校园整体环境美观不协调。
此次施工面积涉及尖屋顶、斜屋面、平屋面等逾3500平方米,包括旧瓦拆除、屋顶打磨、找平、刷防水涂料、做防水保护层、焊挂瓦钢筋片、挂瓦、焊避雷、破除原有防水层、做找平层、刷冷底子油、铺设广场砖等多道工序。
为避免冬季室外作业,屋顶修缮工程更改原有施工计划,分秋季和春季两个阶段进行,至2015年4月底全部完成。经历本年夏、秋多雨季节,整体效果良好,并按后续完善计划关于局部漏雨处有针对性进行抢修,已解决“水患”对讲堂活动的干扰,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
(二)重中之重,全力配合规范施工
此次硬件改造,是讲堂乃至会议中心的一项重点工作:自明确改造方向之日,会议中心领导班子便就此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沟通和监管制度,随时关注工程进度,协助推进落实相关工作;从施工材料进场第一天,讲堂即推出《施工期间管理规定》,并由主任牵头,抽调本单位精干力量组成施工现场监督小组,对施工现场安全、材料进场质量、计划推进情况等进行严格督导把关。
虽然近一年观众厅无活动,但因内外施工面积大、工序复杂,讲堂员工承担着较平日更大的责任:监管脚手架高空作业、设备动火焊接,身为安全监督员;验收材料进场、把关施工程序,发挥监理作用;疏导讲堂周边行人、车辆,确保校园秩序,充当交通指挥;配合深化设计,提供技术依据,体现技术员专业优势;组织场内几方沟通,推动场外程序进展,尽到“使用方”职责……
一整年的努力,两个学期的希冀,全体讲堂人都憋着一股劲儿,在工程收尾、座椅安装阶段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早在去年暑期,讲堂便将2000多把座椅逐一拆卸、放置库房妥善保管。一年后,四十三名讲堂各岗位员工组成座椅安装、保洁开荒“突击队”,冒着夏季室内高温,清理观众厅积淀了十二个月的灰尘,搬运数以万计的金属底座、支架、椅面、靠背,并对座椅自行开展安装调试。两周时间,近8000人次从地下库房到一楼、二楼的人力搬运,不分年龄、无论学历、打破工种,讲堂人凭着手提肩扛、一扫一铲、亦跪亦爬的劳作,令座椅“重见天日”,使观众厅“再现生机”,有效配合了工程顺利收尾。
(三)本乎其本,努力繁荣校园文化
讲堂运行十五年,逐步发展为校园文化、高雅艺术的一方重要阵地,离不开学校和师生的支持,而校内师生也需要讲堂平台对素质教育的助力和讲堂舞台对文化生活的滋养。本着切实满足师生活动和欣赏需求的原则,在观众厅无法承接活动的一年中,讲堂充分挖掘多功能厅潜力、使“后勤场地”发挥“主战场”作用:努力策划引进各类型文艺演出、艺术课堂,打造精品小剧场;克服技术困难、成本压力和片源限制,尝试3D小影院;满足校内活动需求,压缩校外活动场次,为一系列学校中小型典礼报告、学生社团演出、院系毕业晚会等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
二、注目·审视“新”讲堂
告别一年来工程改造期间的“灰头土脸”,新学期开学伊始,讲堂从内到外,以崭新面貌亮相,让人从视觉、听觉方面分别“耳目一新”。
(一)目遇之而成色
屋顶修缮结束后,几处尖屋顶的新瓦凸起一簇簇青灰色,悦目而不夺目,既与讲堂建筑外立面石墙相映成趣,又符合北大传统建筑“青砖灰瓦”本色,和周边校园环境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夏秋季,被雨水洗礼滋润后的屋顶越发显得质朴淡雅。
改造后的观众厅,以GRG吊顶板的乳白色,和实木墙面、台口音桥、二层挑台的浅栗色为主色调,亮得柔和,暗得庄重,辅之以随视而安的流线造型,衬托着亮度可调的灯光效果,更见大气。此外,台口两侧新装的LED高清全彩电子显示屏,采用P2.5像素间距,画面清晰逼真,开启时为观众厅在厚重中平添几分灵动。
(二)耳得之而为声
观众厅的改造,主要目的是改善其声场。此前,厅内混响时间仅为0.9秒,即使舞台搭建反声罩,仍远远无法达到非电声的器乐、声乐类演出专业标准。此次改造提升吊顶高度、增加每座容积的同时,将墙面由原来铝扣板改为实木板,并对舞台反声罩进行相应完善,目前厅内混响时间为1.35秒,搭建反声罩后可达1.5秒。
改善舞台演出声音效果的同时,改造中将升降乐池进行合理扩建,为乐池内现场乐队伴奏提供了更大空间。
此外,本次改造同期购置更新音响设备系统,实现数字调音台和模拟调音台同步备份功能,保证每一路分配后的输出信号不被衰减,有效处理两个通道之间的干扰问题。电声扩音系统与建声改善方案相匹配,使观众厅成为更好满足音乐会、会议报告、电影放映等不同音响需求活动的综合性多功能场地。
三、展望·强化服务功能
北京大学是常为新的,而百余年来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代代相传;百周年纪念讲堂也是常为新的,而其秉承的“服务师生,繁荣文化”使命始终不移。
硬件专业化品质的提升,对讲堂服务软实力提出相应更高要求。为此,讲堂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但在施工期间有效组织以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系列内部专题培训,且针对新设施设备的新功能,专门聘请外部专家对技术团队进行专门现场指导,并将其纳入本年度讲堂员工业务技能等级考核的范畴。
在硬件设施更加安全、稳定、专业的基础上,为加强对师生活动的服务力度,讲堂计划改变以往主要提供场地支持、辅助进行技术保障的模式,拟发挥自身专业和经验优势,在舞台搭建、设施操作等方面发挥更主动作用,以期有效保护硬件场地、相应降低活动成本。
强化服务校内活动的同时,声场改善、硬件更新后的讲堂,将加大策划宣传力度,引进更多海内外艺术名家名团名作,拓宽师生欣赏视野,凸显文化育人作用,持续建设“高雅艺术课堂,素质教育课堂”双重品牌,打造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一流校园文化艺术中心,促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和师生综合素养提升。
文/李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