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阎兴陵(国际关系学院15级硕士生)、谢昀廷(光华管理学院14级本科生)
88岁的人生之旅
名列“维也纳学派三杰”
德奥乐派最权威的诠释者之一
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超过半个世纪
2016年岁末,约尔格·德慕斯再度北大献艺
与您分享——他的钢琴历史与音乐人生
2016年12月11日晚,来自奥地利的世界著名钢琴大师约尔格·德慕斯将再访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专场独奏音乐会,为观众们奉献一场世界顶级水平的钢琴音乐盛宴。时隔一年,2015年末约尔格·德慕斯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盛况还历历在目。作为北京唯一一场音乐会,他选择了百周年纪念讲堂而不是硬件条件更好的国家大剧院,这一份对年轻后辈的关爱与沉淀了丰富人生体验的乐音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音乐会后CD签售的队伍竟从贵宾室延伸到了纪念大厅。
如果说去年音乐会的曲目构成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并以塞萨·弗兰克“复古”的《前奏曲、圣咏和赋格》作结,仿佛是梳理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后期的西方古典音乐再连成个圈。那么这次,作为与保罗·巴杜拉-斯柯达、弗雷德里希·古尔达并称“维也纳学派三杰”和德奥乐派最权威的诠释者之一,约尔格·德慕斯将带领我们仔细感受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对古典的呼应。我们将欣赏到莫扎特那严谨对称的古典乐中独具特色的旋律性和真挚明快的情感,聆听浪漫乐派中被誉为“贝多芬继承者”的勃拉姆斯、勇于表达强烈民族意识的革新音乐家肖邦和大师本人继承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对本次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曲目逐一赏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感受这些作品。
两首幻想曲(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C小调幻想曲K.396
D小调幻想曲K.397
莫扎特的三首钢琴幻想曲都是他定居维也纳以后的作品,其中D小调与C小调两首幻想曲创作于1782年。C小调幻想曲属于莫扎特的即兴演奏之作,在柔板速度中奏出华丽的带装饰的音符,表现出莫扎特的清新脱俗的风格和非凡的即兴才能。D小调幻想曲则曾经被莫扎特改编成小提琴与钢琴曲,它从结构、和弦、织体上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由于它的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以及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及其解决来刻画出情感的撞击,在当时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曲风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音乐上表现出两种情绪,即悲伤、忧郁和乐观、明朗的情绪,音乐对比强烈。
六首钢琴小品集(幻想曲)Op.118(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a小调,间奏曲,不太快的快板,但富有激情
A大调,间奏曲,温柔的行板
g小调,叙事曲,诱惑力的快板
f小调,间奏曲,有一点不安的小快板
F大调,浪漫曲,行板
降e小调,间奏曲,行板,宽广而忧伤的
提到勃拉姆斯后期钢琴作品,大多指Op.116-119,这些音乐被认为是勃拉姆斯集其大成的杰作群。这些曲子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在内部混合着甜美与寂寥感,很适合在深秋的夜晚聆赏。Op.118是1893年完成的小品曲集,是勃拉姆斯在世时出版的倒数第2部作品。呈献给克拉拉‧舒曼。勃拉姆斯在这里重新尝试以前在歌曲中使用的独特的和声调和与诗词内容的凝缩。它好像在叙述一段故事:“虽然回想过去,怀念过去,结果还是回到孤独的现实”,为了体会这样的经历,这些深入听众心灵的旋律,像是怀念着年轻时的自己,充满静寂又哀愁的情绪。这部作品最好6首全部依序聆赏,有了第2和第5曲的甜美,即使还会看到孤独的阴影,才会显出终曲的孤独感。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
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 (弗雷德里克·肖邦)
叙事曲(Ballade)起源于八世纪前,在十二世纪时被解释为附有歌唱的舞蹈或根据舞蹈节奏而唱的歌曲,一直到浪漫时期,才出现纯器乐形式的叙事曲。肖邦首先在自己作品上采用了这个名称,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之下,将声乐的体裁运用到器乐中来,无固定的曲式,音乐的戏剧性较为明显。也因如此,萧邦的每首叙事曲都有完全不同的音乐表现。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和文学上的叙事诗有所关联,这四首叙事曲的故事内容便是由同乡的波兰诗人米兹基艾维契(Adam Mickiewicz)的诗作而来的。
肖邦一共写了四首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间。这四首叙事曲以复拍为共通点,第一号叙事曲用 6/4拍,其他三首均为6/8拍,技巧上也运用了反复的演奏技巧 。其曲式结构并不采用固定的创作手法,而将轮旋曲式、奏鸣曲式,以及变奏曲式等各种构成音乐的要素作综合性的结合,展现出钢琴音色的生命力,更运用许多转调巧妙地做出乐段色彩。
弹奏肖邦的叙事曲,除了对技巧的要求以外,更重要的为音乐性情感上的表现。第三号叙事曲于 1840-1841年秋天所作。本曲据说由诗作《安丁Undine》获得灵感而写,故事内容描述一个水精灵爱上一个凡人,但两人最后还是无法在一起,因为水精灵会给人类带来死亡。本曲比起肖邦其他三曲叙事曲更为害羞、温和,而且全曲洋溢著优雅、幸福的气氛。而在第四首叙事曲中,肖邦则以乐曲的戏剧性张力、微妙的和声变化及细致的音色色彩融入诗作叙事性的手法,借钢琴这项乐器将音乐与诗相互结合。这是在平静生活之中对内心有所感慨而产生的作品,也是四首当中成熟、技巧最难以及最富诗意与情感的作品 。
C大调钢琴奏鸣曲K.330(莫扎特)
这是莫扎特1778年的夏天在巴黎所作的作品,当时的他陷入了生活困境,悲观又丧气,只能埋头创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四部钢琴奏鸣曲(K.310、K.330、K.331、K.332)。与在巴黎作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首K.330规模虽然很小也比较容易弹奏,但简单中带有表现力,内容丰富、细腻玲珑,每小节的音乐都跃然而出,具有浓烈的法国风味。聆听演奏这首曲子,需知妙处并不在于技术,要弹出所谓“德累斯顿瓷器”那样珠圆玉润的音色,才符合维也纳传统对于莫扎特弹奏音色正统性的要求。
向肖邦致敬——降b小调幻想奏鸣曲 Op.35(约尔格·德慕斯)
在音乐会的最后,约尔格·德慕斯也将演绎自己作曲的降b小调幻想奏鸣曲Op.35作为对肖邦的致敬。弗雷德里克·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 共包括四个乐章,其中的第三乐章便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是肖邦1837年为哀悼失去祖国而作的。乐章开头是送葬队伍出动、丧钟的低鸣,中部则有一段宁静,好似来自上帝的安慰,仿佛“模糊的回忆”般的抒情。最后再重复送葬队伍,直至远去,留下一片空白。
聆赏约尔格·德慕斯弹奏这些乐曲,炫目的技巧并不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作为观众,我们收获的可能更多的是德慕斯先生多年来对钢琴形如一体的掌控,与德奥乐派的对话与解读,更是声音中传达出来的人生传奇,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