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古称君士坦丁堡,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欧亚两洲,是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从公元前七世纪希腊文明落足于此,这里一直是东西文明融汇之地。先后有马其顿文明、罗马文明以及十三世纪东征的第四次欧洲十字军远征队涉足于此。而后,崛起于今土耳其东部阿那托利亚的奥斯曼部落挟伊斯兰教建立了庞大的奥斯曼帝国。
征服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动工兴建托普卡帕宫。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450年奥斯曼帝国鼎盛强大的日子里,一共有20多位苏丹居住在托普卡帕宫里,统治着强盛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横跨三大洲庞大的疆土。在那些悠闲的日子里,苏丹们每天在金角湾的波涛声中醒来,夜晚在后宫女子的莺声燕语中入梦,幻想着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富有会亘古不变,苏丹的后代们会永远居住在这座豪华的宫殿之内。然而再美再奢华的皇宫,也会像美人一样因为年老而色衰,1853年,在苏丹阿普杜勒一世迁入了精雕细琢的多尔玛巴赫皇宫后,托普卡帕皇宫终于被遗弃了。短短的70年后,曾经强大一时,威震欧亚的奥斯曼帝国也在一战后轰然倒塌。一直到1923年土耳其发生革命,封建的奥斯曼王朝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托普卡帕宫才在次年被改为博物馆而对外开放。尽管这个皇宫从建筑和规模上看比起凡尔赛宫、故宫来说也就不过耳耳,但它里面陈列的重量级宝藏,足以证明帝国当年的辉煌。
“紫禁城”里的“三门四院”
托普卡帕宫是奥斯曼建筑的代表作,由四个庭院及后宫等其他矮小的建筑物构成,仿佛一个城中城。
托普卡帕宫的第一道也是最大的城门即“帝国之门”,巨大的石门突出了它的防御角色。廊下的两侧是守卫的房间,帝王之门会在早祷时开启,直到完成晚祷后关闭。中间的拱门是高大呈圆顶的通道,顶部刻有金箔的奥斯曼文字: 愿主保佑帝国永恒,让他的子民成为天上最明亮的星光。这道门首先通往以“第一宫廷”著称的一座公园。过去,第一宫廷里错落有致地建有各式各样的亭阁,它们分别服务于各种宫廷需求。在后来的岁月中,它们逐渐被公共建筑和学校所替代。现存的有帝国铸币局(建于1727年)、圣伊莲娜教堂及一些喷泉。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时将圣伊莲娜教堂用作仓库及军械库,因而得存。
第二庭院的入口是“崇敬之门”,大门有两座圆锥八角形的尖塔,两面都被精心修饰,上半部刻有宗教碑文及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印玺。崇敬之门后便是第二庭院,又称底万广场,这里以往是遍布孔雀和瞪羚的公园,苏丹即位、葬礼和接见来宾等最重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宾客使节都需在崇敬之门下马,只有苏丹才可以在黑石上骑马前往第三庭院。位于第二庭院西北角的建筑是帝国议事厅,是帝国大臣们商讨国家大事和举行会议的地方,苏丹则通过高墙上的格子窗进行监听。
通过“吉兆之门”后便是第三庭院,又称为内宫,是托普卡帕宫的心脏地带。吉兆之门后方是有悠久历史的觐见大殿,苏丹在这里坐在有篷的王位上接见部下、官员及外使,听取意见。在接待外国使者时,觐见大殿会举行最精细的仪式,使者要在官员偕同下亲吻苏丹下摆边缘。第三庭院最精华的部分是珍宝馆,在这里能看到非同寻常的珍贵宝石,首饰,镶有各种红、绿、蓝宝石的金制皇冠、后冠、贵重器皿,以及各国送给奥斯曼帝国君王的礼品、勋章等。其中三件镇馆之宝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一是波斯皇帝送给穆罕穆德一世的黄金御座,这是一件可以拆分成223个部件便于携带的“龙椅”,有25000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以及翡翠、红宝石构成许多小花朵图案镶嵌在御座上;第二件是托普卡帕匕首,刀柄上镶嵌着四颗巨大的翡翠,被誉为18世纪土耳其工艺品中的无价之宝;第三件是一颗重86克拉加工成49个棱面的“卡尔士克”钻石,另有49颗小钻石分成两排形成一个梨子状包围在“卡尔士克”钻石的周围,光耀夺目,华丽异常。其重量和名贵程度仅次于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印度之星”。
第四庭院本是第三庭院的一部分,近代才被学者区分出来。它是苏丹及其家眷在皇宫最深处的私人领域,包括一些亭楼、宫殿、花园等。穆拉德四世在十七世纪中前期建造了埃里温宫和巴格达宫,以庆祝奥斯曼军队在埃里温和巴格达取得的胜利,两者均有突出的屋檐和圆顶,是宫廷建筑的典范之一,内部都有镶嵌式的柜子及饰有珠宝的木制品。其后的苏丹易卜拉欣一世建造了割礼殿,作为年轻王子进行伊斯兰传统割礼之用,是座相对宏伟的殿堂,每扇窗户都对应着一个温泉。第四庭院的阳台现在已成为游客的观景台,可以直面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
“私人订制”的中国瓷器
托普卡帕宫里的瓷器珍藏近两万件,这一数量是世界上除中国本土之外的最大收藏,也是世界上瓷器品质最高、数量最众的收藏之一。这些收藏主要是青瓷和青花瓷,也有相当数量的色釉和彩绘瓷,还有少量的西洋和日本瓷器。宫中所藏中国瓷器的年代相当古久,从奥斯曼帝国立国之前,直至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为止,历经中国的元、明、清三朝,时间跨度达600年。这些瓷器并非是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生产的,而是由中国的瓷器窑场特意为中、近东地区而加工生产的。与中国普遍可见的瓷器相比,托普卡帕宫里的这些器形极为巨大,其中竟有一些直径40到60厘米的青花巨盘,高达70多厘米的元青花八棱葫芦巨瓶和龙泉窑巨瓶也赫然在列。这些大器已经达到了工艺烧造的极限,即使在中国也很难觅到,它们满足了突厥人围坐共器而食的习俗,也满足了宫廷盛宴烹全羊全牛的需求。以托普卡帕宫内收藏的中国瓷器来看,它应属世界顶级的瓷器收藏馆,超过了瑞典、伊朗和叙利亚等国的藏品。
昔日的御厨房其实就是大宴群臣的餐厅,那些屡屡深入到中国西北来掠边的突厥枭雄的后代们,就曾坐在这处金碧辉煌的殿堂里饕食餮饮,嚼骨咀肉。苏丹的御膳房则别在一室,里面的装潢更为豪华,器皿更为讲究,为了促进食欲,房屋四周的墙上还绘有许多瓜果。时光流逝,威震中、西亚的英雄们早已变成了挂在墙上的画像,只留下他们当年用过的豪华餐具还在令世人惊羡,一只只在玻璃柜里闪烁着玉石般的光泽。
在瓷器中,最难烧造的莫过于大器,因为倘若胚胎过大它的自重就会压塌器物自身,在烧造过程中,高温使瓷胚呈半熔状态时也会使过大的器物变形坍塌。在国际市场上,哪怕是30厘米的瓷盘已经被称为是大器,视为拱璧,更遑论是60-70厘米的巨器,其价值已经无与伦比。宫中的这些珍藏中,有些盘和罐上的图案都画得密密满满,从器口一直延伸到器足,甚至器口里还有内花,这是典型的元代青花的“五重花”形式。而明中期后的青花图案则风格疏朗,俊逸自如,还有“鱼戏水藻”“麒麟”和“松下儒士”这一类图案,一看就知是中国题材。不过,奥斯曼并不是中国,他们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是禁止描绘任何偶像的,为了符合他们的需求,他们也会特意要求中国的工匠为他们加工定制绘有伊斯兰教花卉图案的瓷器,有的瓷器上还书写上了阿拉伯文字或《古兰经》的经文,使之更具伊斯兰化。这些瓷器可能并非是由奥斯曼帝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而是从同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阿拉伯商人或其他国家转口,甚至是作为战利品或贡品而获得的。在托普卡帕宫中,有这一类伊斯兰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的瓷器的数量并不在少数,它们和那批中国式图案的瓷器在一起被奥斯曼的苏丹们视为珍宝而使用。
同中国的“紫禁城”一样,从帝王皇宫到历史博物馆,托普卡帕宫数百年来也在这里见证着皇权的更迭,朝代的兴盛。千年沧桑浮世间,那些保存在精致橱窗里的古老物件也在给我们讲述着无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