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智能手机和新媒体成了人们生活的重心,碎片化阅读成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人们再难以将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件事物上。阅读一本名著,欣赏一幅油画,静下心来聆听古典乐,仿佛都成了一种带有仪式感的遥远记忆,遑论高度写意和程式化的戏曲艺术。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戏曲舞台,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京剧的包罗万象,南昆的圆润工细,北昆的刚中见柔,梆子腔的激越粗犷,梨园戏的悠远风情……无论是一桌二椅的传统戏,还是布景新颖的新编戏,每年都有几十场不同地域、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的好戏在讲堂轮番上演、百花齐放。
北大人看戏的历史由来已久,讲堂的戏曲观众也大多都爱戏、懂戏,每每演出座无虚席,一曲终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喝彩声不绝于耳。在这方舞台上,艺术家得以与北大师生交流互动,梨园名家往往有觅得知音之感,而青年新秀也可以一展风采、获得认可。
在多年策划戏曲演出的经验基础上,讲堂也成功推出一系列品牌项目,包括开设艺术课堂戏曲专栏,主动配合艺术学院及白先勇先生开设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与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并连续举办十一年,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如是山房、石小梅戏曲工作室策划制作“春风上巳天——北大演出季”,与北京京剧院联合推出“传承之旅”“唱响之旅”系列,以及今年的“豫剧名家李树建北京大学演出活动”……种种精彩纷呈的活动,成为了演出舞台上一道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风景线。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的传承、发展。作为高雅艺术的殿堂和素质教育的课堂,讲堂在策划戏曲演出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注重艺术与教育并行,一方面为艺术家提供舞台,一方面为观众普及戏曲知识,推出权威性与趣味性结合的戏曲教育活动,以视听结合、讲演结合、师生互动等形式淡化“课堂”概念,实现寓教于乐,达到了使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相互推动,使戏曲艺术获得更大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戏曲艺术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成功传播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建立起的文化自信。
如今,“到讲堂看戏”已成为许多北大学子和戏迷曲友的生活方式,讲堂也责无旁贷,让北大学子以及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在走向复兴的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本刊主编:刘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