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类的文明史册,人与自然是其中的基本主题,亿万年来,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关于“天地之初”的追问始终是一个未解的问号。我们赖以生活的大自然中,究竟充满了多少神奇事物和未知的奥秘,无论是奇趣盎然的动物、生机勃勃的植物,还是丰富的矿物资源。每一个知识都带来超乎想象的神奇感受,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无限的遐想。这期“艺术视野·博物馆”小编将带领大家走进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开启探索自然的时空之旅。
悠久的历史起源
顾名思义,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与森根堡这个名字密不可分。1763年,德国著名医生和慈善家约翰·克利斯蒂安·森根堡赞助建立了森根堡基金会,以促进科学的发展。1817年,在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倡议下,32位法兰克福公民建立了自然研究协会,在森根堡基金会的支持下,展开各项活动。1821年,该研究会建立了一个“公共自然博物标本室”,即森根堡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在该研究会的筹备和资助下,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于1904年在法兰克福开工,并于1907年建成。
在创始后的100多年里,森根堡自然研究协会的工作人员都是自愿组成的。直到1901年,才有1人开始得到政府津贴;到1950年,领政府工资的工作人员也才只有10人。森根堡博物馆的发展与所有这些工作人员对自然科学的执着热爱和无私奉献是密不可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许多城市被炸成了废墟,森根堡自然研究协会的十几位会员自发地将博物馆的藏品转移隐蔽起来,最终使100多年来收集的馆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避免了被战争破坏。
森根堡自然研究协会创始之初只有17名会员,现在,会员人数已经发展到了4500人,此外还有大量的通讯会员和荣誉会员,其中包括歌德、达尔文、居维叶、黑格尔等许多世界著名的诗人、科学家和哲学家。最令他们骄傲的是,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第一个学术报告就是在森根堡自然博物馆里作的。大陆漂移学说对地质学界的革命性作用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物理学界中的重要作用一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科学的陈列方式
博物馆的陈列方式非常科学与讲究。例如其中的象类展厅以各种古象的臼齿化石为实证反映了象类的起源与演化关系。然后以这些象类化石为依据,形象地绘制出象类在整个地球上发展、散布和演化的过程图,给观众以直观的印象。最后,将几种大象的骨架和同等大小的复原模型与现代鲸鱼的巨大骨架陈列在一起,使观众感受到生物界大千世界里各种生物“万类霜天竞自由”般的奇异。
展馆中的时间机器——一个巨大的时间轮,通过多媒体设备模拟了地球表面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7.5亿年前的过去或2.5亿年之后的未来,以回顾或展望地球的发展。遍布博物馆各处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点,可以让那些想深入了解某些专题的参观者获得足够的信息。
另外,博物馆设有电影院,在电影院内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生动再现自然演变的过程。这不仅给参观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信息,更激发了想象,延展了思维空间。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不仅仅将自身的展览设计和实施得完美无瑕,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博物馆教育计划,德国中、小学生到博物馆里来接受自然科学教育已经成了必修课之一。在这里,学生不仅参观,还要回答参观试卷上提出的各种问题作为成绩考核。作为孩子们自然科学启蒙的大学校,博物馆内有一块巨大的恐龙化石专门供孩子们抚摸感受,并在指示牌上标示:“请你用手轻轻地、仔细地抚摸这根恐龙化石,除此之外,博物馆的任何化石和展品都不能碰触!”在充分满足了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也提出严格的规则要求。可以看出,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方面不仅强调展示藏品与观众个之间的互动,还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
凝固的侏罗纪世界
作为德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森根堡自然博物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矿物岩石标本有数百万件,许多馆藏都是稀世之宝。其中古生物展品非常丰富,包括古鱼类、恐龙、鱼龙、翼龙、始祖鸟和哺乳动物等各种门类。其馆藏有三个特色:一是这里的恐龙化石收藏在欧洲名列前位,其中还包括皮肤和羽毛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二是这里拥有大量梅塞尔坑 (世界闻名的哺乳动物化石发掘地)的化石收藏,其中许多化石罕见地保存了完整的胃及其残留物。三是这里收藏的鸟类标本在世界上也名列前位,并且拥有很多非常珍稀的鸟类,包括一些近代灭绝的鸟类标本。
电影《侏罗纪公园》曾经让观众们惊叹道“恐龙原来是这样”,并对这些远古时期的庞然大物和神秘的热带雨林充满了向往。在森根堡自然博物馆里,繁多的恐龙化石让大家能够近距离的感受一个更真实的恐龙世界。尚未进入馆内,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摆放的两个真实大小的仿真恐龙就已将参观者引入神奇的史前时代。步入恐龙大厅,仿佛一步跨过时光千万载,蔚为壮观的史前景象呈现在眼前,曾经统治这个星球的繁盛一时的霸主们即使少了灵与肉的血性,依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从2.3亿年前三叠纪晚期恐龙大家族的兴起,到恐龙繁盛的侏罗纪,再到白垩纪的分异与大灭绝,展览复原了恐龙生活的各种场景,展示出中生代恐龙演化的多样性。
目前的霸王龙重建模型也立于馆内,霸王龙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也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如同许多二足恐龙,霸王龙在过去也被塑造成三脚架步态,身体与地面之间呈至少45度夹角,尾巴拖曳在地面上,类似袋鼠。这种三脚架步态起源于约瑟夫•莱迪在1865年所提出的鸭嘴龙重建,这是首次将恐龙描述成二足动物。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前馆长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认为这些恐龙是以笔直的步态站立,于是在1915年首次发现霸王龙完整化石后,提出笔直步态的概念。于是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该霸王龙化石一直被塑造成笔直的步态,直到1992年才被重造。到了1970年,科学家们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没有任何现存动物能够维持这种直立站立的姿态,这种姿态将导致脱臼,或数个关节的松脱。直到90年代,电影《侏罗纪公园》将更正确的霸王龙步态传达给一般大众。目前的电影、绘画、以及博物馆模型,都将霸王龙塑造成身体与地面接地爬行的姿势,而尾巴高高举起以平衡头部的重量。站在气势逼人的霸王龙模型前,仅是观赏也令人心生惊悸。
自从有记录以来,地球已经经历过5次生物灭绝,每一次重创,都让地球上的生物几乎绝迹,经历过漫长的岁月,又有新的物种慢慢进化繁衍。流连于自然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仿佛漫步于地球历史与生命演化之路,地球上那些最早出现的生命及演化历史犹如电影一般一幕幕呈现在观者眼前,让人们在惊叹于地球生命发展之路的漫长与复杂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远古时期地球物种的灭绝是自然的力量,但是现在各种动物的灭绝之声依旧层出不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究竟还受得起人类的多少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