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豫剧名家李树建北京大学演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向李树建老师等艺术家表示祝贺的同时,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之一,我个人也非常欣慰。从今年2月开始,由陆老师首倡,我们和艺术学院向院长、唐院长一道参与了活动的组织运作,经过近7个月的努力,今天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豫剧不但在北京大学唱响、受到师生热烈欢迎,而且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两点感动,一是来自演出剧目本身,二是来自以李老师为代表的豫剧人。
首先,戏本身感动了我。我本人做了二十多年校园剧场管理工作,看过的演出不计其数。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能够让观众在这个剧场坐住,听懂了,而且让他感动了,这就是最好的表演。
应该说,多年从事剧场管理工作,各类节目看得多了,便不会轻易受感动。然而那天看《程婴救孤》的时候,我感动得落了泪。我观察了一下别人,发现身旁好多观众也落泪了。我觉得这个是最难得的,这说明什么?唱到人家的心里了,让观众和演员一起感悟剧情的内容。李老师的表演艺术不用说了,炉火纯青,在台上的唱、念、做、表各方面都让人们感觉那么舒服。当李老师对那个赵家孤儿充满感情地讲述说“你在三岁的时候生病……”,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幼年受母亲呵护的情景。我的落泪,不光是被情节打动,更多是受情感感染——台上用情在演,台下用情在看,舞台上下进行的是情的交流。李老师塑造的程婴这个形象,作为父亲,能够舍亲子、全大义,感人至深。另外,他在其他两部剧中诠释的张元秀、苏武两个角色,分别彰显了大孝、大节,同样感动了所有人,让走出剧场的观众都赞不绝口。这说明,这几台戏,“立住”了!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剧,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让人产生共鸣,真正打动观众。
第二,李老师的为人做事让人佩服,让人愿意和他共事,在人的一生当中能获得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协助把这个活动引进北大。当在北大舞台上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以李老师为代表的豫剧人再次深度感动了我。原以为国内外演出了一千多场的剧目,彩排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然而,从导演到演员,从灯光到舞美,每个人对彩排都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那么认真、投入。这让我看到了豫剧人的坚守和执着,想象到他们这一千多场次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剧目演出时能够如此令人感动。
北大讲堂的舞台上从来不乏戏曲演出,作为北大校内艺术传播的中心,在北京和国内小有影响,我们特别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多家戏曲院团携手,在“高品位、低价位”的基础上,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观众群。然而,弘扬民族艺术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以刚才谈到的昆曲为例,2003年北方昆曲剧院来北大的时候,并不被认可,当时两千多人的剧场就上三百多人,场面很难看,演员在上面演得也很难受。但是,北昆人很执着,从未放弃、不断努力,这感动了我,后来我说我们一定要共同好好把昆曲做好。没过几年,慢慢的,形成一票难求的局面,正如北昆前院长刘宇宸在和观众交流时说的:“是北大,让我们这些昆曲人找回了久违的尊严”。现在北大昆曲现象已成为文化界研究的课题。同样作为传统戏曲,豫剧此次通过演出、展览、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在北大广结知音,有了今天这个良好开局,除了精心组织策划外,主要是以李老师为代表的豫剧人所具备的高超艺术水准以及那份坚定执着的精神。
我觉得,豫剧此次走进北京、走进大学就是一次振兴,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希望李老师带领豫剧院能够经常走进北京大学,我们会更好地进行配合,为你们搭好台、请你们唱好戏!
文/刘寿安
(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副主任、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