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17年第2期> 目录> ·志愿者园地

*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是跳动的音符、流动的旋律,是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是灵动的词句、精彩的表演……艺术无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平凡的人对艺术都可以拥有属于自身的解读。

  对于讲堂的志愿者们而言,艺术又是什么呢?


曲超:“进堂的剧人”

  2013年冬天,文艺记者团记者曲超曾组织志愿者成立“进堂的剧人”话剧组并担任导演,参加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在两次话剧排演并参加“剧星”的经历中,令她最为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初赛排演的剧目《零的零次方》。

  《零的零次方》采用肢体剧的形式,全剧几乎没有对白,完全用动作代替语言表现创作者对人与生活的思考,对演员和导演的要求很高。直到临近比赛才完成剧本的修改,曲超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确定肢体剧形式,对演员提出肢体要求并安排加练,并和组员们一起制作演出服装。

  这段时间里,曲超累坏了演员,也累坏了自己。然而排演的结果却并不顺利,“进堂的剧人”剧组在初赛就遭到淘汰。但从中,曲超却收获满满:从带领组员统筹排演的全过程,到与组员沟通,安抚他们排练和演出的紧张情绪……点点滴滴,对于剧组中的每位志愿者都是难忘而珍贵的。

  虽然《零的零次方》铩羽而归,“进堂的剧人”大胆的实验性手法却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排演中的经验与默契也为他们2014年第二次进军“剧星”排演剧目《帘幕之揭》打下基础。

  对于曲超而言,讲堂是一艘小船,承载着满满回忆。话剧直观的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不仅滋养着话剧本身,也流转于曲超的生活——在讲堂的舞台上,曲超用话剧体悟生活,更用生活诠释艺术,话剧便是如此给予她对艺术和生活最广的阐释,也给予她对讲堂最深的情感。


刘丽文:昆曲与理想的韵律

  对于文艺记者团的刘丽文而言,或许艺术便是韵律,是昆曲的韵律,亦是理想的韵律。最初接触昆曲时,刘丽文并没有立刻爱上,直到慢慢欣赏、慢慢体会,才惊觉昆曲“越发有味道”。慢慢地,每有昆曲演出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讲堂曲岗逐渐写满了刘丽文的名字。

  在昆曲的天地中,刘丽文为闺门旦的含蓄端庄所打动,因演员的身段做派而沉迷,被唱词的行腔字韵深深震撼。沉浸在水磨昆腔的韵律中,刘丽文注视着故事发展的跌宕起伏,品味着情感的荡气回肠。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谈起曾在讲堂欣赏的昆曲《牡丹亭》,刘丽文不禁沉吟。杜丽娘的全部惆怅和理想,不过是平凡的爱恋,但她却甘愿为之痴情、为之不屈、为之坚守、为之牺牲,这样的坚持与执着是她实现自我的方式,亦是她生命的伟岸。

  悠扬清越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情感。昆曲的韵律倾诉着理想,理想的韵律诠释着艺术的本真。对于记者刘丽文,讲堂与讲堂工作便是这样演绎着理解艺术的优美韵律,为她提供着理解艺术的广阔天地。


周寒晓:随艺术而宣泄

  从孩童时代开始,文艺记者周寒晓就开始从缝扣子、做手工之中体悟美的质量,培养起感受美的性格。对她而言,艺术是一种温存而浩荡的宣泄,似润物的细雨,又似广阔的海洋。

  进入北大后,讲堂文艺记者团的工作加深了周寒晓对艺术的理解。上岗工作时,周寒晓常常坐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因钢琴感人的旋律而泪眼朦胧,因大提琴低回的倾诉而沉醉,因交响乐驰骋的乐章而展开天马行空的思索。在她心中,艺术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她感受着枝干生长的方向,因好奇而探索着每一片叶子闪烁的独特光辉。这,便是源于感性的宣泄——情感的宣泄,想象的宣泄和认知的宣泄。

  这份宣泄更是理性的。专业学习之外,周寒晓还修习了艺术双学位。她常采用“一系列”的学习模式,一系列学习某位教授的课程、一系列了解某个艺术家的作品,用一气呵成的宣泄,在无序中寻求规律,在感性中探寻理性——认识一个人,一类艺术,也认识一个世界。

  正是凭借着这样感性和理性交织的宣泄,这种对艺术的理解与探寻,周寒晓积极投入记者团工作,成为讲堂“岗霸”。她将志愿者的工作纳为生活,也将艺术融入自身。

  契诃夫曾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痴迷于话剧演员的举手投足,沉醉于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感染于电影人物的悲喜人生,志愿者们在工作中欣赏艺术之美,在讲堂探寻着对艺术更深的诠释与领悟。


作者:赵洛仪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