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奕璇
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出品的话剧《根鸟》中,我担任了剧本改编与导演两个职务。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前期筹备与排练,该剧已于2017年12月中旬上演。
一、改编缘起和灵感
首先我想谈一下关于剧本改编方面的心得。《根鸟》是北大中文系曹文轩老师的小说作品,之所以决定将这本著作改编成话剧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我想制作人是考虑到了剧本内容、舞台呈现、中心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次看到这本小说是在几年前,读后的印象是梦幻色彩浓郁以及“追梦赤子心”这样一个主题。几年后重新阅读,脑子里又出现了非常多新鲜的画面,我想这就是名著神奇之处,它可以不断更新人的想象力,每次阅读都会激发人更深刻的理解。
《根鸟》的故事主要分为“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五个部分,以根鸟追梦途中的地点转换作为情节的推动要素,同时也暗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从稚嫩懵懂到梦想觉醒,从学习成长到遭遇艰险,从安逸生活的温存到猛虎般的诱惑,根鸟在不断的挑战中前进,到达梦里“大峡谷”之后终于泪流满面。根鸟的故事让我联想到我之前参演的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主人公都是不管不顾奔向终点的追梦者,改编的灵感就此诞生。顺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个出发点,我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改编剧本的工作。
二、改编过程中的难点
在改编的过程中有三个非常大的难题。第一是原著最精彩的部分并不是巨大的戏剧冲突,而是场景和心理描写。在原著中,大段的景色描写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每个场景都与根鸟的心境密切相关、同步发展。
在舞美手段之外,如何将这种细腻的景色描绘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呢?我想到了我的导师李卫教授推荐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这部剧中的诗人除了本身的角色之外,还跳出故事,充当了讲述者的角色。所以我想,既然根鸟除了是他本人以外,也可以是讲述整个故事的人,按照这个思路,根鸟在戏里随着情节发展而继续旅程同时,又在戏外作为局外人描述不同场景的变化,同时审视画框中的自己,这样既使得根鸟的形象更加丰富,又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精华。
第二个问题是原著中时间跨度长、出场人物多,五个场景各发生了至少两个完整故事,内容十分庞杂,但话剧的理想长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如何取舍内容,在保证演出时长的前提下讲清楚故事成为另外一个难题。同时,这部作品中包含了戏曲、民乐、舞蹈、声乐等各个方面的元素,要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剧本当中。
由于讲堂观众厅舞台较大,我们得以充分整合各个元素,展示出多层次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比如在“莺店”的开场部分,两位演员演唱戏曲,一位演员琵琶伴奏,选取的片段是《牡丹亭》的“惊梦”段落,在情节上为“莺店”里金枝和根鸟的相遇做铺垫,同时也有利于时间把控。
第三个问题是原著中出现的“白马”应该如何在舞台上呈现?白马象征着根鸟的梦想,是个带有奇幻色彩的、超自然的存在,在原著中地位十分重要。然而在舞美和多媒体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在舞台上呈现一匹真正的马,只能回到剧作内容本身寻找答案。考虑到白马就是根鸟梦想的化身这一定位,我们可以将白马解释为根鸟开始追梦时身体苏醒来的另一个自己,这一半的根鸟催促自己前行,不断提醒自己清醒,不可沉迷于诱惑,也不可以在危难中停止自救。所以我们采用由真人饰演白马的方法,解释了白马性质的同时,也解决了白马在舞台上的实体呈现。
三、排练中的磨合
本次《根鸟》共有28名演员,他们的来源非常广泛,除了职业话剧演员以外,还有很多来自北大和其他高校的学生戏剧爱好者。由于小说中角色众多,所以二十八名演员中,大多数都需要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所以在面试时,除了考虑演员本身的硬件条件、基本业务以外,还要考虑外形与角色的匹配、声音塑造能力,肢体舞蹈甚至乐器演奏等能力。
虽然学生演员非常认真积极,但他们的排练其实是很艰难的。我们常说,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天的台词晨功训练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训练。然而非科班出身的学生演员没有经历过这些训练,因此我们在排练过程当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戏剧排练以外,一半的时间是在给学生演员们上表演课。
令人欣慰的是,剧组中职业演员都自觉承担起培训学生演员的责任,从舞台基本三要素、音乐感受练习、快速情绪刺激练习、角色延伸交流等各个层面,帮助非职学生尽快提高表演水平;舞台之外,北大学子也在平时的交流中给职业演员以知识视野、人文精神的启迪,这样的交流可谓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四、唱段的设计
本版《根鸟》将原著中出现的唱段全部融入剧本当中,包含《从南飞来一行雁》《伐木号子》《河里有个鱼儿戏》《莲子花开莲心动》四首唱段,分别出现在剧中“青塔”荒漠,“青塔”伐木,“鬼谷”和“米溪”部分。由北大歌剧研究院副院长徐鸣涧老师亲自作曲指导完成。完成这四个作品,徐鸣涧老师不仅要深刻体会原著作者的想法,还要将音调和汉语融合在一起。比如“不看成双看孤单”的“孤单”,这两个字是一声,在唱段中出现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音调,这样唱起来就像是说出来一样,让人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再比如“和我是一般样”的“样”是四声,徐老师这个地方用了一个倚音装饰,下滑音与四声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因为变成旋律而影响观众的理解。
这些唱段在剧本和舞台呈现中都有着存在的必要性,除了表面意义,还有多层隐藏含义,合理化剧情又能引发思考。比如《莲子花开莲心动》是贯穿“米溪”始终的一首歌,描述的是根鸟和秋蔓的初恋。在这个部分我给秋蔓父亲、秋蔓和根鸟的唱词都不同,分别代表了三个人不同的心境。秋蔓的唱词为“莲子花开莲心动,藕叶儿玲珑,荷叶儿重重,奴比作荷花,郎比作西风”,表达了小女儿的萌动情思。秋蔓父亲曾经也是寻梦者,他懂得根鸟无法留在米溪这个安逸之乡的心情,所以他的唱词加上了“荷花有定风无定”。而根鸟的唱词则加入了“想当初托你担水将你送,到如今藕断丝连有何用”,表达出放弃秋蔓、离开米溪的无奈之情。
因为这次的演员大多不是学声乐专业出身,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既要将音乐完成,又要合理的融进剧情当中,这中间还是遭遇了很多困难的。我们专门用了三天的时间来做音乐作业。主要由徐鸣涧老师来定整个曲目的基调,专业声乐老师、秋蔓父亲的扮演者王春然指导学生们来进行实际演练。量变产生质变,最后在舞台呈现的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五、舞蹈风格与剧情的统一
本版《根鸟》在开场和“莺店”部分各有一段舞蹈。开场“菊坡”的舞蹈是根鸟的村子举办社戏,我选择了一首三拍子的曲目,由五名演员跳舞,用以烘托热烈欢闹的气氛。
“莺店”的舞蹈则是琵琶现场伴奏的一首中国曲风的舞蹈,由剧中的金枝领舞,另有两名伴舞。剧中金枝是戏班子的名角,她是根鸟遭遇的最大诱惑,她停滞了根鸟前进的脚步,也激发了根鸟的成长。在戏台子上的金枝一袭红衣、舞姿曼妙,背景也是红色调,显示出一种诱惑感,恰好之前根鸟在鬼谷吃掉的有毒的“红珍珠”也是红色,呼应了“天底下颜色鲜艳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别去碰它”这句台词。
六、调度的合理性
话剧的节奏由语言完成,观众的理解反应很快,这就要求演员在真正面对观众表演的时候跟平日里无观众时排练有所不同,要有即时反应,根据观众的反馈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在第一轮的全剧联排,我采取的是“导演中心论”,即所有的演员都要用自己的声音形体来表现导演的中心思想,用一切训练让肢体、声音、语感、节奏、调度等按照一个固定公式在走。但是到了第二阶段,马上面对观众之前,我采取“演员中心论”,即我给出两套合理方案让演员自行选择自己最为舒适,最能够表现人物的方式来呈现。经过了多次的磨合沟通,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七、总结
这次的演出彩排非常紧张,只有一天的对灯以及走台时间,有部分演员在加入灯光,登上比排练场大的舞台时会有很多不适应,每个人都在努力克服,包括舞台监督、场记、字幕、灯光、音响等工作人员也都是用最短的时间适应这部剧。每一部舞台剧都是冒险,组里的职业演员曾说过,每一次演出都不是完美的,每一次都必然有缺憾,但这种不可逆转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对于这样一部充满象征手法和梦幻色彩的作品,各个年龄阶段的读者都会有独特的感受,阅历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演出结束后,演员包括我自己都收到了很多观众的反馈,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她在来剧场的路上正遭遇“白日梦破碎”的阶段,看完之后“整个人都精神了”。有一位博士五年级的同学说“鬼谷”让他印象深刻,那是无法释怀的一段共鸣。有观众说,也许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势必要放弃太多东西。
“莺店”部分时,有个小女孩问她爸爸金枝和根鸟是怎么回事,她爸爸则回答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是的,很多事情只有长大了才能明白,也只有长大了才能去体验。我很感恩这次的经历所收获的一切,特别是感谢百周年纪念讲堂提供给学生的这个平台,让我得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更在戏剧圈之外看到众多业余爱好者的发自内心的惊喜。
这部剧演出完毕之后,我并没有终结感,而觉得这才刚刚是起点,它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竭尽所能让这部出色的作品不断完善、成熟。这是根鸟的成长,对于我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根鸟》让我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不仅演员和观众是这样,人人皆如此。优秀的艺术品的永远能带给人惊喜,而艺术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把好的作品用好的方法不遗余力呈现给观众。
(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讲堂剧团大事记
2016年
10月27日 首次公开招募演职员
11月6日 话剧《九月悠长》建组
12月30日 话剧《九月悠长》首演
2017年
4月10日 话剧《根鸟》建组
5月19、20日 话剧《根鸟》首演
5月26、27日 话剧《九月悠长》二轮演出
7月22、23日 话剧《根鸟》首演版二轮演出
9月22、23、24日 话剧《九月悠长》首次校外演出,于菊隐剧场参加第十届北京青年戏剧节“行动,开始”单元
12月14、15日 话剧《根鸟》第二版演出
12月24日 话剧《白走马》举行剧本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