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18年第1期> 目录> ·走近艺术家

*  锡剧梅花香 恩情似水长——专访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红

文/夏昕鸣

与时俱进创新路

  中国地方戏剧繁多,锡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在江浙沪一带有“锡老大”之称,曾被叶圣陶老先生赞誉为“太湖一枝梅”。

  戏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细微的表现手法上却大不相同,每一个剧种都有独特之处,“以形传神,形神兼备”。锡剧作为江苏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其表演基础与国剧京剧及其他剧种一样,均依靠“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然而,锡剧的音乐旋律和吴方言则有独特的韵味。京剧、豫剧等北方剧种,声腔高亢、气势蓬勃,多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锡剧与越剧这对姐妹剧种为南方剧种,长于抒情,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锡剧的发展重视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并重。2013年,董红在新编锡剧新创剧目《一盅缘》中的表演和唱腔将时代审美和锡剧传统元素进行有机融合,玲珑剔透、美不胜收,一举夺得第26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榜首。董红娓娓道来《一盅缘》的创新艺术之妙、之新、之巧:“其一,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并世双星——‘河阳山歌’与‘中国锡剧’创新传承、融合碰撞。‘河阳山歌’悠扬6000年时光,比《诗经》的岁月更其久长,堪称华夏远古歌谣的‘活化石’,《圣关还魂》绵延6400余字行,其篇章达汉民族叙事诗之最,演绎着山歌中的《红楼》绝响。《一盅缘》脱胎于此,致敬民族瑰宝与传统文化,重温古老故事、醇厚真情。其二,演绎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锡剧《一盅缘》用一盅酒、一盅茶、一盅药、一盅孟婆汤贯穿全剧,讲述了一对神仙眷侣林六娘与赵圣关三生三世曲折坎坷、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三,该剧在传承锡剧基本特色基础上,大胆突破与创新。在舞台呈现中,戏曲程式通过舞蹈化提升表现力;在唱腔和音乐上,增添了新的元素,使得原汁原味的锡剧唱腔在不失人物形象基调的情况下,更饱含了一种美的享受。”

  创新发展通过多重元素合理融入在锡剧中,丰满并激活了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展示锡剧强大的艺术魅力,让更多人关注、喜爱和支持锡剧发展。


一脉相承学艺路

  梅花奖作为中国戏剧人一个崇高的艺术之阶,吸引着有梦想的新秀去攀登、去奋发,也鼓舞着有成就的大家去回望、自勉。除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董红还摘得过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金奖,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观众最喜爱的演员”。面对如此多奖项和荣誉,董红说自己“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最难忘并感恩的是“求学求艺路与我共同奋斗以及曾经给予我无私帮助和指导的每一位老师”。

  “梅花香自苦寒来”是董红踏入梨园天地接触的第一个词汇。那年,常州戏校来张家港招生,从小喜欢唱歌的董红对音乐有特别的灵性,凭借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和《小过关》(三个唱段)一下子吸引了主考官的注意。16岁进入戏校的小董红发现“四功”原来是那么艰苦,“五法”原来是那么艰难,锡剧刚柔并济、能文能武、如此综合,这让她渐渐明白了:“戏曲被誉为梅花,是因为历经春潮、夏日、秋雨、冬雪的锤炼而怒放的骄傲。”这份骄傲似一缕梅花清香,植根在她的心里,更厚植在她的生命中。

  董红扮相秀美俏丽,唱腔优美动听,表演惟妙惟肖,主工锡剧姚派花旦。1995年,董红从常州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张家港市锡剧团至今,从小角色一步步演成主角,先后在《未了情》《星河情》《梁祝》《半把剪刀》《玲珑女》《江姐》《一盅缘》《三三》《林徽因的抗战》中领衔主演,塑造了2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随着一个个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可,“大家都说我是个不错的演员,但我更渴望听到‘你是一个很有塑造能力的演员’”,董红回忆说,“早在1998年的时候,戏剧启蒙老师锡剧表演艺术家吴小英就曾经向我介绍过顾芗老师,她对苏州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老师的评价是千面女郎,演谁像谁,哪一个角色在她演来都是驾轻就熟”。随后,董红跨界拜师,与滑稽戏大师顾芗有一段难忘的师徒之缘。当时有人疑惑董红为什么要跨界拜师,董红总是说:“天下梨园是一家,她带我找到了一个更大的戏剧伊甸园,也让我对锡剧的喜爱又添加了一份责任——戏是别人的故事,情却是自己的生命。”此后,董红的每一出大戏、小戏,顾芗老师都会进行点拨,不是亲自来张家港,就是董红去顾芗老师家里的小排练厅。

  中国传统的艺术传承讲究拜师学艺,师徒传承。艺术的“传承”,既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传”,也需要学生用心努力的“承”。董红每次回想自己一路走来总觉得幸运,“能够遇到这些德艺双馨的老师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和方法,更是内涵、风范和品格。”


贴近百姓发展路

  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是基层院团,董红常年在第一线演出,频繁的下乡演出对她而言早已成为习惯。每年250多场的下乡演出,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不管是站在绚丽的剧场舞台上演出,还是站在乡下自搭的露天台板上演出,董红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接受观众的检验,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和喜爱。“通过扎扎实实的演出实践、反反复复的排练打磨,才能有机会再次去享受领奖台上的那份幸福。其实,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过程中,我们更是文化的受益者。”在演出时,基层农民渴望的那种眼神,悄悄挤到后台看着你对镜化妆的那种新奇和喜爱,都触动着董红的心弦,她称“每一次下乡演出都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包含着点点滴滴的温暖、满满当当的感动、实实在在的收获,农村的新鲜事、农民的新进步、农业的新成就,都成为戏剧工作者的创作源泉、作品立意、鲜活的主人公,百姓才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正因如此,董红更加珍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同事情感,还创造出更多的艺术梦想,攀登着更高的艺术巅峰。

  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曾说过,公益演出既能够让基层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戏剧的发展和成果,也有利于各个剧种的演员同台切磋、共同提高。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在各基层单位和街道社区开展,董红也参与其中,除了始终坚持为基层演出、为基层服务,董红与同事们还在不断探索锡剧的现代社会功用。

  老百姓大多习惯了传统锡剧的才子佳人、公案戏模式,如何启发百姓们的审美和思考,推出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戏成了董红的新目标。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文艺创作中,锡剧《林徽因的抗战》因其独特的视角和干净、空灵的表演备受瞩目。这部抗战戏曲作品没有停留在苦难叙事与英雄颂歌层面,而是从林徽因献与为国捐躯的胞弟林恒的悲情哀诗《哭三弟恒》中,引出的一段“学者抗日”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以抗战期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保护敌国文物遗产的史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化的演绎,怀着对全人类及全人类文化的大悲悯,反思战争、超越战争,展示出开阔的视野与深邃的精神向度。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董红认真拜读林徽因写的诗句和书,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象着林徽因当时在面对艰难抉择时,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正如谢幕字幕中写道:“七十年前,我们不仅赢得了战争,更赢得了人类的良知。”这是林徽因——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女子,面对人世间的丑与美、面对战乱的善与恶、面对法西斯的残暴与千古文明的珍贵、面对世界文化的留存还是人类珍宝的毁灭,用中国人坚毅的品性和大爱的情怀,完成自身心灵的一场顽强的抗战。锡剧《林徽因的抗战》是一部充满人文色彩与悲悯情怀的戏曲艺术精品,得到了巡演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

  好剧连台,4月13日,董红与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们将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锡剧《三三》搬上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舞台,该剧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并获得多项重要荣誉,本次作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与北大师生见面,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也期待锡剧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地方剧种能够锡韵悠长,传承光大。


(注: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6级博士生)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