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汗青
2018年中秋之夜,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化蝶情》何占豪与《梁祝》60周年北大纪念音乐会,创造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演出史上的多个“第一次”——作曲家之一何占豪先生首次莅临北大,吕思清与何占豪首次合作,《梁祝》柳琴版的首次上演,等等。
在两千余人的座无虚席中,何占豪向观众们倾情分享了自己24岁时创作《梁祝》的传奇经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公演的贝多芬莫扎特令观众费解、退场;小提琴与古典音乐的魅力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普及艰难;音乐教育只得沿袭西方体制与“洋人指法”……在这种形势下,何占豪将手从学院五线谱探向广阔丰厚的民间风雅与喜怒哀乐,发现了昆曲的典丽与黄梅戏的柔媚,用他们的曲调、气韵,为《梁祝》谱出了经久不衰的主旋律与灵魂——这是被他视为艺术重中之重的“民族风格”。
与何占豪生于新中国、长于红旗下的人民艺术家信仰不同,吕思清的气场与谈吐则充满了殿堂级音乐家年轻、浪漫的风格,自由挥洒,演奏里有浑然天成的顿挫与迷醉。另一位青年柳琴演奏者禹洁曾任北京大学民乐团团长,在与何占豪的渊源和交流中,发现了柳琴不仅音域宽广,且有“比祝英台还年少的少女心”。在去年秋天民乐团演出中,柳琴协奏曲《雨后庭院》已充分表现了这一乐器在表现清幽婉转之情上的得天独厚、扣人心弦。而在今天,柳琴的加入使《梁祝》别开生面,提琴悠扬缠绵的情绪化为“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铮鏦玲珑,使《梁祝》有了更民族民间的张力,如同一位江南少女抱琴低语的诉说。在山伯临终、英台投坟等激烈宏大的片段中,柳琴秀气娇小的身形释放出了极大的爆发力,一刻不曾被声势浩荡的乐队淹没。
吕思清演绎的《梁祝》一直是中国最经典、传播度最广的版本之一,在二十多年与《梁祝》结缘的生涯中,他始终将自己在不同年龄段里对生命、生死、世界的理解注入演奏中。何占豪说,他会将尾声处的《化蝶》拉出伤感忧郁,而不仅是中国艺术中“大团圆”式的优美想象,这让何占豪不禁思索:“祝英台在另一个世界化作了蝴蝶,她再看这个人间,真的会快乐吗?”这是吕思清理解的独到之处,亦是艺术家对原作独出机杼的二度创作。这一回,吕思清的演奏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他的《梁祝》深情动人之处,从最经典的第一段乐句开始,古老的传说画面在弓弦的长度上缓缓展开。梁间厅内弥散起一片有着“蝴蝶感”的乐声——可踸踔翩跹的音乐,在花间高低梭行的音符,于历史的口口相传中渐渐模糊了身影,最终只留余蝴蝶的影子。在与大提琴对语时,这份不可凑泊的古典主义凄婉,更是具有了无比庄严崇高的悲剧感。这段爱情再也不是民间小调中的浅斟低唱,而成为值得堂皇顶礼的爱情神话,如同镌凝于民众集体无意识深处的一朵彩翼双飞的原型,是我们骨子里对殉与生美丽的虔信和祝福。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香风血雨中冯虚而生的一双蝴蝶,是人对爱情最原初的理解与礼赞。生与死之间是绝路,是洪渊,蝴蝶从夹缝中溢出,如从地狱抽出的彩带。
(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级本科生)
艺术家的话
何占豪:常言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华人,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这正说明《梁祝》有中国特色。《梁祝》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老百姓喜欢,因为它从民间汲取灵感,从传统吸收营养。在音乐创作时,要注意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以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当年刚创作完《梁祝》四重奏后,就有来华演出的知名弦乐四重奏团表示愿意演出,足以证明世界希望听到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北大聚集了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我希望你们一方面更自信中国有着本民族优秀的交响乐,另一方面也能受此曲鼓舞,创造更多如《梁祝》般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作品,让中国音乐能在世界音乐百花园中有一席之地。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民族乐器国际化”,钢琴、小提琴原本都只是欧洲的民族乐器,但通过日后的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了国际性乐器。中国民族乐器亦如此。交响乐是国际顶尖的音乐表现形式,能够更全面体现柳琴的优缺点,希望柳琴能通过《梁祝》这一平台不断改进,最终成为全球人民都喜爱的乐器。
吕思清:我已拉过《梁祝》几百遍,但每次的感觉都会不一样。可以这样说,在这几百遍中,没有两遍是完全重复的,很多地方听起来都会不一样。正因为演奏过程也是创作,随着生命阅历的增加,我对于《梁祝》的理解,对它的表现手法也会发生变化,年轻时比较注重技巧,演奏风格清新自然,现在更注重营造戏剧张力,演奏风格深沉厚重。事实上,每次演奏,总会有一些临时的、转瞬即逝的灵感在里面。
禹洁:柳琴与交响乐的合作是民族乐器国际化的必经之路,我希望能通过与何老先生以及吕思清的合作,诠释一个全新的《梁祝》,让更多人通过此版《梁祝》更好的了解柳琴,从而推动柳琴走向更宽广的舞台。
观众感言
梁祝,这个凄美的故事我已经听了十几年,戏曲,电影,电视剧也看过许多版本,但一提起它,我最先想到的,是那唯一不变深深蕴含其中的永恒旋律。86岁的何占豪老先生,在诉说创作梁祝往事时仍神采奕奕,仿佛昨日重现。禹洁老师着一袭旗袍,怀抱柳琴款款走来,那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令人至今难忘。有人说,吕思清先生是演奏《梁祝》最好的小提琴家。能亲自欣赏这三位老师的合奏,我真是三生有幸。在观看指挥与演奏过程中,我的泪水一直在眼眶打转,到曲终时何先生与吕先生激动相拥的那一刻,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知音世所稀,人生乐在心相知,我永远无法忘记,中秋之夜,百讲堂间,这一场视听盛宴带来的心灵震撼。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刘蓓
没想到来北大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见到了从小崇拜得一塌糊涂的偶像。讲堂乐队的交响,心中旋律的流淌,两者就像最终的化蝶,交织、融合。大师就是大师,现场版的梁祝成功让我热泪盈眶。首先是风度,我终于领会到老师说的“演奏”到底是什么概念:不是仅仅拉出流畅的乐曲,更要用心、用身体去表现。然后是技巧,只恨再没有两只眼睛啊,我只看见他在弓中神奇而饱满的弹弓,还有从拉弓再到颤音表现力丰富的转换。当看到自己之前一直没有注意到的两个提琴的深情对话时就开始泪目,最后化蝶的主旋律再次让我泪崩,而且两遍主旋律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无与伦比的赞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刘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