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媛媛
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电影欣赏传统,这个传统以讲堂为载体不断被发扬光大。追溯讲堂前身——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饭厅和八十年代的大讲堂,均兼具校园影院的功能,历经一个甲子的岁月沉淀,逐渐形成了北京大学独有的电影文化氛围,也成为讲堂服务校内师生的重要品牌。
沧桑岁月的文化缩影
1952年,随着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由沙滩红楼迁至燕园,为解决师生用餐需求,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大饭厅,并于次年开始使用。
这是一座设施简陋的砖木结构的临时建筑,可容纳几千人同时就餐,被戏称为“远东第一大饭厅”。大饭厅里面不设座位,吃饭、听讲座都要自带板凳,室内只有纵横排列的餐桌,挪开餐桌就成了举办演出、讲大课、放电影的礼堂。据当年的校友回忆,当时的电影票价五分钱,晚饭后工作人员在大饭厅门口拉一条绳索,众多学子举着小板凳排队入场,这个时期的电影多来自朝鲜、苏联等东欧国家,也有一些宣传教育类的国产片。彼时,大饭厅作为北大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已悄然确立。
青春光影的时代印记
几经修缮的大饭厅在北大屹立30载后,终于在1983年改建为大讲堂。但是条件依然简陋,破旧的大门,一色青灰的墙壁,东墙上漆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当时的北大学生在此办理入学手续,领取学生证、校徽、宿舍钥匙、饭票等等。
随着八十年代社会风气的逐渐变化,文艺悄然复兴,大讲堂的舞台迎来更多的文艺团体和艺术名家,其放映的电影种类也开始丰富多样,从名作经典到先锋前卫无所不包。时任大讲堂电影队队长,现任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主任的刘寿安老师回忆道,大讲堂几乎每周六晚上都会放电影,而且票价低廉,每到放映日,门口总是挤满了学生。那时候有很多不对外放映、仅仅作为军区内部资料的影片得到特批在北大上映,比如《罗马假日》《叶塞尼亚》《第一滴血》等等。很多原声电影甚至没有中文字幕,要靠翻译用扩音器即时译出剧中人物的对白。
此时,大讲堂中的那块电影幕布已然成为师生们窥见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食粮。那时的每一部好电影,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乃至片中的场景,都不停地被观众传诵和回味,比如《叶塞尼亚》中身着长裙、热情奔放的吉普赛女郎形象,一扫人们习惯的女主角是温柔慧美的淑女或坚毅刚强的女英雄模式,给银幕下的师生带来一股火热的激情;比如《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坐在格里高利·派克摩托车后坐上,穿过罗马夏日的情景,勾起了无数北大人对浪漫、对欧洲、对西方文化,以及对遥远世界的向往。
大讲堂的电影文化氛围影响着一代人的青春。直到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岚清来到大讲堂作报告,提出为北大筹资建立新讲堂的设想。
讲堂大银幕的时代新篇
百周年纪念讲堂自2000年5月开始试运行,传承其前身大饭厅和大讲堂的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责任,在电影放映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提升:从简易的手工拼贴海报到精美的写真喷绘宣传栏,从国内公映影片到国际艺术影片展映,从胶片放映到双机3D数字放映,从单声道还音系统到杜比数字环绕立体声;回放经典名作满足同学审美需求,引进新片大片跟进电影发行市场,上映原文影片配合学校外语教学;在开拓片源渠道的基础上慎择最佳放映时间;在《大讲堂》期刊中开辟电影园地,设置导赏专栏,传播电影文化;利用讲堂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提供影片相关背景资料,引进佳片点映,赠送电影周边礼品,摘登师生影迷的观影感言……通过讲堂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看电影对于北大人而言,已不单是一种浮光掠影的消遣方式,更多是对电影艺术深层面的审美赏析,可以说讲堂已经不是在放电影,而是与师生一道在育文化。
十九年来,讲堂平均每年放映电影百余部,总计为近300万人次提供观影服务。在北大这片学术的热土上也培育出稳定的观影群体与人人参与电影的热情,2008年,讲堂组织“讲堂银幕,你我参与”的电影公选活动,将电影选择权交予师生观众手中,赢得广泛赞誉。良好的艺术氛围也吸引了众多电影界人士的目光,许多电影选择在讲堂举办首映、点映式,知名影人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北大,走上讲堂红毯,接受师生们的提问、访谈;更有“新人电影节”从北大发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现发展为“全国大学生华语电影展”)等在讲堂闪耀光辉。让电影不仅成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北大素质教育之外的艺术传统。
艺术光影持续闪耀燕园
自2016年起,讲堂已连续三年将欧盟电影展引进北大,每年精选在讲堂放映的影片均是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的艺术佳作,仅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且在少数专业场所进行放映。这些优秀的艺术影片大多包含着关于欧洲的社会、文化、家庭和艺术的未来等多层面、多角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探讨。比如2016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我是布莱克》探讨当今英国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打破对申领救济金人们的偏见;2017年同样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魔方》则是与观众探讨现代文明的边界究竟在何处?去年学术放映中一部198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巴贝特之宴》,让观众不仅可以了解苦行禁欲的传统天主教,还能感受法式大餐的艺术享受……通过这些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艺术影片,可以让师生们看到欧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深入了解欧洲的同时,还能看到这个辽阔世界的自己。
作为北大校园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见证者,百周年纪念讲堂将继续致力于更加专业化和高品质的校园学术放映目标,计划将国内外知名电影节上展映的艺术佳片陆续引进北大校园,让艺术光影持续闪耀在燕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