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19年第1期> 目录> ·校庆专栏

*  五四百年 青春盛会——北京大学2019五四交响音乐会奏响青春篇章

文/夏昕鸣

  5月5日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北京大学五四交响音乐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奏响,音乐会由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原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张艺执棒。历经21年的北京大学五四交响音乐会,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并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每次演出均受到师生广泛好评。作为素质教育课堂系列重要的一课,在突出爱国爱校的立意同时,在内容上更加讲究艺术教育功能,展现中西合璧、兼容并包之北大精神。

  五四精神,无悔青春

  五四爱国运动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青年的使命担当始终与民族的复兴大业紧密相连。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它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

  五四时期,从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从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六年。这段时期不算长,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大变动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大传播时期。在这个时期,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京大学,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京大学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一个中心,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导,这一思想运动的兴起以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为标志,以反封建为主题,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知识分子为代表人物,以北京大学为宣传主阵地。

  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青春乐章。

  今天,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成就无悔的青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不忘初心,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交响乐是舶来品,但中国音乐家对交响乐中国化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音乐家以自己的智慧,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对传统西方交响乐进行了大胆地改编,演绎全新的有中国韵味的交响乐,让中国交响乐更快走向国际化,占有一席之地。

  当五四精神与交响乐结合,透过这个音乐的窗口认识世界、重拾精神、回忆峥嵘岁月,将奋进、明朗、向上的人文精神通过音乐带给广大师生观众。

  名曲编排,普及交响文化

  前进的中国构筑着一个丰富且崇高的精神世界,对英雄的赞美和讴歌,正是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同心共向的强音。丰盈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蔡元培校长建校以来的人才培养理念,更是讲堂一以贯之的美育教育使命。多年来,五四交响音乐会得到学校领导及各方面大力支持和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多个国家级乐团的鼎力相助,每次演出均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其意义远超音乐会本身,为燕园学子走进高雅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美育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本次音乐会以著名词曲作家李海鹰的《亮剑》组曲为序章,拉开本次音乐会的序幕,带听众重回战火纷飞、英雄奋勇的年代,随着大气磅礴的演奏递进,或激昂或悲伤,奏响新时代的中国军魂。

  根据作曲家刘炽创作电影《上甘岭》主题歌改编的管弦乐《我的祖国》家喻户晓,抒情婉转,《我的祖国》将作为第二支曲目上演,高水平的配器水准,斑斓的层次感,将展现极强的把控能力,饱含浓烈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

  音乐会经过精心设计,特意选择质量极高、难得一听的经典曲目——《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纽伦堡的名歌手》(无词版)。

  提到本杰明·布里顿,恐怕很少有乐迷会不知道其歌剧《彼得·格赖姆斯》和乐队作品《青少年管弦乐指南》。1945年,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受英国教育部委托,为科教纪录片《管弦乐队的乐器》配乐,于是创作了《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几十年来,这部作品流传于世界各地,为交响乐在青少年中的入门普及做出了贡献。如今,一部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中国版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由上海爱乐委约华人作曲家于京君创作,匠心独运,被称作“献给孩子的六一节礼物”。选取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主题,将中国的音乐元素结合西方的交响语言。这部17分钟的作品简短清晰,变奏丰富多彩,通过一系列变奏巧妙地展示了管弦乐队中的种种乐器,让孩子们在欢快的乐声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各个声部,为中国青少年打开一扇交响乐之窗。

  瓦格纳的歌剧以篇幅宏大而著称,动辄好几个小时,甚至像《指环》这样的巨无霸作品,需要四个晚上的“马拉松”才能完整演一遍。《纽伦堡的名歌手》整部戏剧一共三幕十五场,涉及众多角色形象,具有喜剧趣味。作品脚本构思早于乐曲创作许多,据说1845年开始该剧脚本构思,而直到1862年才开始谱曲,且花费了5年时间才圆满收笔,可见瓦格纳倾注了不少心血。现代音乐家们对改编瓦格纳作品作过很多努力,荷兰作曲家、打击乐艺术家弗利格改编的“无词版”《纽伦堡的名歌手——管弦之礼赞》,将原剧中的声乐元素转化为管弦乐,涵盖了各幕的音乐精华,旋律优美动听,配器丰满,让观众轻松体验瓦格纳音乐的魅力。

  中国交响乐团进校园,艺术盛宴飨师生

  中国交响乐团是在原中央乐团(1956年成立)基础上更名组建的国家乐团。老一辈著名指挥家李德伦、韩中杰、严良堃为乐团艺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后,著名指挥家陈佐湟、汤沐海等也为乐团艺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乐团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在演奏大量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的同时,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交响乐团,注重中国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钢琴协奏曲《黄河》由乐团创作并首演。近年来,乐团又推出《龙声华韵》《聆赏经典》系列音乐会,赢得中外观众的广泛赞誉。

  作为国家乐团,中国交响乐团还担负着重大国事及外交活动中的演出任务,作为文化使者,足迹遍及欧洲、亚洲、澳洲、北美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同时,乐团常年活跃于基层一线,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创作了一大批艺术精品。

  指挥张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后赴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获得享有德国指挥界“活化石”之称的指挥家马克思·博默教授悉心教导。历任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张艺曾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个士兵的故事》、叶小纲的《马九匹》、陈其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多部中外作品的中国首演。

  本次中国交响乐团再次走进北大,走进讲堂,为北大师生带来精品艺术盛宴,为中国青年一代普及推广交响乐文化,也成为校庆期间燕园内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延续了百年传承至今,北大人必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勇往直前,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6级博士生)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