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会凌
3月22、23日晚,为庆祝中央芭蕾舞团(亦称“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简称“中芭”)成立60周年,中芭携古典芭蕾的明珠、玛卡洛娃编舞版《天鹅湖》再度造访百周年纪念讲堂。当翩翩鸿影和着来自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乐声又一次轻盈飞上讲堂观众厅的舞台,观众不由如醉如痴。
“你就想着柳树枝的样子,慢慢地弯下腰去……”22日下午,距离演出还有两个小时之时,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还在为结束彩排的演员们指导动作和表演。百周年纪念讲堂学生记者有幸在演出前邀请到冯英团长接受采访,分享中央芭蕾舞团60年建团和与百周年纪念讲堂20年合作中的点滴。
筚路蓝缕,六十载风雨兼程
中央芭蕾舞团创立于1959年,前身为北京舞蹈学校附属实验芭蕾舞团,由“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先生担任首位团长。建立之初,中央芭蕾舞团仅有40余位艺术家,主要借助苏联专家的指导排演俄罗斯学派的古典作品,可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今,经过六代人的建设和努力,舞团规模扩大到120多位舞者、共400余位演职人员,并且在演出和创作上确立了打造民族芭蕾、传承世界经典、创作当代作品的“三足鼎立”方针。冯英1980年加入中央芭蕾舞团,从一名舞蹈演员到教员、到专家、再到管理者,在近40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中国芭蕾舞的腾飞。舞团的作品也从20世纪60年代经典的《红色娘子军》发展到2000年首演的《过年》,再到近年来创作的《鹤魂》《敦煌》等,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中国艺术与芭蕾结合的更多可能性。世界芭蕾舞团长大会召开时,有外国记者采访问到“中芭的特色是什么”?冯英团长说,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能跳的我们都跳得非常出色,你们没有的我们有!
在中央芭蕾舞团的众多保留剧目中,近年在讲堂全剧上演的《天鹅湖》和《吉赛尔》都是古典芭蕾的代表。它们在60年代初彼·安·古雪夫等俄罗斯专家的指导下诞生,是世界芭蕾作品中的经典和芭蕾史上的明珠,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焕发生机。80年代以来,乔治·巴兰钦、鲁道夫·纽里耶夫、罗兰·佩蒂、娜塔莉亚·玛卡洛娃等众多芭蕾大师先后受邀来到中芭排演剧目,也带来了属于他们的新一代经典。这些作品除了完整上演,也时常在新年芭蕾音乐会中以片段方式与讲堂观众相见。在2019年初的中央芭蕾舞团新年音乐会上获得满堂彩的《阿莱城的姑娘》,正是出自罗兰·佩蒂大师之手。
1964年上演的《红色娘子军》,是中芭在民族芭蕾创作之路上一部里程碑性质的作品。 “从那时起,我们就走在创作自己特色芭蕾的道路上。这时的发展和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冯英团长介绍说,要做到“洋为中用”,既要让我们的国人喜欢,又要被世界承认和认可。这一尝试是成功的:(中国版《胡桃夹子》)《过年》《大红灯笼高高挂》《鹤魂》等一系列民族芭蕾精品先后诞生,其中《过年》已经成了中芭在讲堂演出的保留剧目,《黄河》《沂蒙情》等作品也在新年芭蕾音乐会上获得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在冯英团长的主持下,致力于扶持青年编导、创作现当代艺术作品的“芭蕾创意工作坊晚会”从2010年起发轫。中国芭蕾的现代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应该通过我们的作品传递出来。在这样的期望和目标之下,工作坊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以《昨日永恒》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作品,不仅在国际赛事中备受好评,也获得众多观众的喜爱。
携手讲堂,二十年精诚合作
“我第一次来北大的时候,大讲堂还没有翻新。那时我还是演员,演出的礼堂只有一小块舞台。”被问及中央芭蕾舞团与讲堂合作的契机,冯英这样回忆,北大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一直比较浓厚,对艺术欣赏和新生事物有着独到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90年代末,中芭曾到北大举办慰问性质的演出,2000年新讲堂正式运行后双方即开展了长达20年的合作。
2000年,改造一新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百周年纪念讲堂落成。2月,中央芭蕾舞团排演的贺岁芭蕾“中国版《胡桃夹子》”《过年》为讲堂开幕。这次演出开启了讲堂与中央芭蕾舞团合作的序幕,也确立了“高品质,低价位”这一运行原则;在商业剧场进行演出时,中芭的平均票价一般在300元以上,在讲堂的演出则划拨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座位出售80元以下的学生票,其最高票价也远低于校外演出。双方以诚相见,不计得失,就高雅艺术进校园举措达成共识。此后每年,中芭都为讲堂带来高质量的大型剧目,每一场都是一次盛大的芭蕾艺术飨宴,奠定了讲堂与国家专业院团的合作的基础。
2007年,由中央芭蕾舞团和讲堂共同创办的新年芭蕾音乐会第一次以交响乐团与芭蕾舞同时呈现的形式登上讲堂舞台。这一新的演出方式一旦开展,就持续了十年之久,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演出品牌。冯英团长谈到,北大对此特别重视,希望中芭每年都来北大演出,让师生们在校园接受最好的素质教育,提升艺术修养。这十年中的每一个新年,中央芭蕾舞团都携经典作品和最新创作选段而来,将艺术教育芭蕾欣赏的启蒙带给北大师生和讲堂观众。舞团的艺术总监助理、总排练者、芭蕾大师徐刚每每在音乐会的幕间为在场观众介绍剧目的历史和欣赏作品的要领,引发极为热烈的反响,也叩响了青年观众与芭蕾结缘的心门。新年音乐会见证了讲堂发展,也见证了中芭和讲堂在“延续北大美育传统,传播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师生观众”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脚步。
中央芭蕾舞团还与讲堂合作举办了许多与普及推广芭蕾艺术相关的活动,如《走进芭蕾》专场演出,开办“艺术课堂”讲座,芭蕾大师和舞蹈演员们与学生面对面,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体会高雅艺术精华。在谈及未来与讲堂合作的计划时,冯英说,今后将在讲堂改造一新的李莹厅举办系列讲座,也会继续带优秀作品来讲堂舞台,如2015年中芭原创大型舞剧《鹤魂》。这部舞剧讲述青年的故事,其中第一幕正是大学生涯里的志向和心声,会让大学生特别有共鸣。另外会把新年芭蕾音乐会这种形式一直演下去,“只有时间,只有坚持,才能让它得到观众的检验,成长为经典的品牌。”
艺术人生,传递芭蕾之大美
“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分享芭蕾艺术之美。”在冯英心中,芭蕾的美具有许多不同的维度。对于热爱它、练习它的人来说,芭蕾不仅带来了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的熏陶,也带来了身体和气质上美的改变。对于向青年学生宣传芭蕾艺术、倡导青年人学习芭蕾,冯英不遗余力、满怀热忱,“芭蕾让人挺拔向上,肩膀放下去,整个人都会很安静。芭蕾能够帮助人更加美,它是塑造美的很好的一种运动方式。”接受采访时呈坐姿时的冯英团长腰板笔直,显得浑身沉静、精神充沛。冯英说她就是芭蕾的受益者,所以希望人人都能受益。
芭蕾也是一门培养意志力、挑战自我的艺术,不仅身体上需要刻苦练习,精神上也需要对自己时常督促。在冯英的眼中,这种对心性和人格的磨练也是芭蕾的魅力所在:自己挑战自己,自己永远是在纠正自己的偏差和错误。
在中央芭蕾舞团与讲堂精诚合作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因为中芭带来的作品与芭蕾结缘,分享着芭蕾艺术之美。芭蕾大师乔治·巴兰钦在作品《芭蕾圣经》中写下朴素的话语:一旦我们承认有可能通过芭蕾舞艺术而进入一片知识新天地,我们将变得更加快乐。冯英团长的话则更加直白热忱:“芭蕾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有音乐,有色彩,有灯光,有布景,舞蹈演员又用各式神态和优美的肢体去表达。她建议,观看演出前先仔细了解剧目背景,让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意境里,“音乐与芭蕾肢体表达一定会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共鸣。就怕你不去看,看了就会上瘾。”
当晚在讲堂的演出结束后,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们又连夜飞赴葡萄牙参加交流演出。60年来,中国芭蕾的深厚功底和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创作能力赢得了国际芭蕾界的广泛赞誉,在冯英和中芭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中芭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的重要力量。
(注: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