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19年第2期> 目录> ·艺术舞台

*  戏韵芳华 梦转燕园——讲堂举办2019戏曲艺术节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思想文化发展优秀成果的载体。百周年纪念讲堂持续将戏曲艺术全方位引入校园,为校园内外广大戏曲爱好者呈现一场场难忘的戏曲文化盛宴,让学生对戏曲艺术有着直接的感知,在传承与创新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春风桃李,燕园芳菲——北京大学与戏曲艺术

  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燕园内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广泛的学生基础,作为全国的文艺先锋阵地,北京大学始终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扬,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是中国最早接触戏曲,并施以戏曲教育的大学之一,学生当中亦有不少戏曲爱好者及社团组织各种戏曲学习、表演与纪念活动。自从20世纪初,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吴梅先生等大批挚爱艺术的学者将昆曲引入讲堂,揭开北大与戏曲的缘分开始,其后几代师生薪火相承,首开校园昆曲课之先风,举办校园戏曲文化节,通过讲座和展演等多种形式,扩大戏曲艺术的教育和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瑰丽多姿,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戏曲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可以直接折射传统文化价值有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认同。

  讲堂秉承北大艺术教育传统,自觉肩负艺术普及与传承责任,致力弘扬戏曲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近二十年间,讲堂与全国各大专业戏曲院团合作,深入探索,打造高校戏曲艺术传播基地,在讲堂推出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沪剧等二十余个剧种的经典剧目,引进了多部优秀戏曲作品系列展演,其中,北方昆曲剧院“经典昆曲进北大”系列、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春风上巳天”系列等已成为校园文化知名品牌,在校园内掀起观戏热潮,为传播戏曲艺术做出努力。

戏韵芳华,梦转燕园——讲堂戏曲艺术节精彩纷呈

  2019年,讲堂再次与北京京剧院、上海沪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合作,特别策划了“戏韵芳华,梦转燕园”——2019北大讲堂戏曲艺术节,汇聚数位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推出《红鬃烈马》《梁山伯与祝英台》《雷雨》等经典剧目演出,并通过邀请名家做客讲堂,普及戏曲知识,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走近戏曲,了解戏曲,促进传统艺术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受到广大师生观众的热烈欢迎。

《红鬃烈马》:程派传人迟小秋演绎经典老戏

  作为连接学术与艺术、师生观众与专业院团的平台,讲堂在引进演出项目时特别注重弘扬民族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年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兴趣。2019北大讲堂戏曲艺术节中,策划组织了多部经典剧目的北大专场演出,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为北大师生接触高雅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戏曲深厚文化底蕴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京京剧院多年来与讲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迟小秋、常秋月、张建峰等戏曲名角多次登台献艺,在燕园内广结知音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以及演员们的精湛技艺。4月26日晚,庆祝北京京剧院建院40周年北大专场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携程派名剧《锁麟囊》获得满堂彩。本次讲堂戏曲艺术节再次特邀迟小秋老师为北大师生带来另一部代表作《红鬃烈马》。这是一部久演不衰的经典老戏,讲述了平民英雄薛平贵和出身于宰相之家的贞洁烈女王宝钏之间的爱情故事。该剧浓缩了老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等京剧众多行当的表演精华,几乎涵盖“西皮”唱腔所有板式,文武并重,唱做俱佳。全剧包括《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等折,寒窑苦守、十八年重逢等情节可谓家喻户晓,却又久演不衰,体现了民族戏曲艺术的当下魅力。

  作为程派传人,迟小秋的表演可谓是炉火纯青,她幽咽婉转的唱腔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如石阻急流、珠走玉盘,似断似续、不绝如缕,为王宝钏的经历更添几分凄婉。她身段秀丽,举手投足间皆有规可依,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的特点。看武家坡上,水袖扔出似箭,翻起似花,便可知演员深厚的功底。作为奚派传人的张建峰于《大登殿》一出亮相,他饰演的薛平贵以不凡的气度登上金殿,惩恶扬善,大团圆的结局让观众连连叫好。当晚,观众们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出结束后还有大批的学生戏迷在讲堂后台等候,希望能与艺术家们见面交流,热烈的气氛洋溢在深秋的夜晚,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艺术传承的青春能量。

沪剧“三年磨一剑”,开启新征程

  “沪剧”被称为“上海的声音”。今年是讲堂与上海沪剧院合作的第四年。此前三年双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策划为北大师生引进了《邓世昌》《雷雨》《敦煌女儿》等三部经典沪剧作品,为沪剧在北京大学生根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对新一期合作进行了设计规划,将继续结合导赏、讲座的形式,推出更多高品质的剧目,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了解、欣赏海派艺术提供平台,在北大校园内进一步展现海派优秀文化。

  本次戏曲节,沪剧院精心准备两部大戏《敦煌女儿》和《雷雨》来到北大。根据北大校友樊锦诗事迹改编的沪剧《敦煌女儿》恢弘展现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北京大学优秀校友、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先生五十余载坚守大漠、扎根敦煌、致力于文物保护研究的传奇人生。

  沪剧是传统剧种之一,而《敦煌女儿》更加彰显其独特魅力,由上海沪剧院主创团队前后用了八年时间,传承“敦煌精神”,潜心打磨而成。本剧唱词凝练隽永,工整俊秀;旋律大气而婉转跌宕,蕴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展现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地域特征,更蕴藉着上海的独有清新格调与时代气息。对于剧作本身,樊锦诗先生对茅善玉院长及上海沪剧院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沪剧院对于剧作从剧本到布景,从排演到舞台呈现的一步步的精心处理,正彰显着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亦彰显着其对于传统文化丝毫不懈怠的情怀与操守。

  看完全剧,青年学子们无不为樊锦诗先生五十年的人生历程而感怀,不少观众落下了感动的眼泪,他们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孑然一身为国家奉献青春的“敦煌精神”是激发着他们朝着理想而奋斗的源源动力。不少同学是第一次接触沪剧,也纷纷被剧中沪剧优美旋律所打动,有学生表示:“吴侬软语让人沉醉,与大漠的苍凉以及樊院长坚定的信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了较强的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据悉,上海沪剧院还将与北大合作,将《敦煌女儿》这部有筋骨、有情怀的力作制作成戏曲电影,让更多的人通过大银幕感受到文物工作者的平凡和伟大。

春风上巳天——南昆风度遇见魏晋风骨

  昆曲艺术在北大一直有着深厚的根脉。北大教授俞平伯先生、林焘先生等学者都曾在北大不遗余力地研习传唱昆曲,校园中众多的昆曲爱好者也组织了学生社团,成为北大艺术百花园中魅力独具的一枝。进入新世纪,北京大学更关注古老的昆曲艺术,致力于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去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2006年起,讲堂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推出“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至今已举办近百场,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精彩的经典剧目和名家名段,还注重推介昆曲新秀,为历史悠久的昆曲艺术加入了年轻的声音,也为青年学子欣赏昆曲提供了更易于接受的青春力量。

  “春风上巳天”是由讲堂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手打造的昆曲品牌系列演出,以名家领衔实力强劲的阵容和独具南昆风韵的精选剧目而广受好评,每年定期在讲堂演出。从2013年首创品牌以来,“春风上巳天”迄今为止已连演9届,每次演出都受到师生热烈追捧,座无虚席,影响力从校内到校外不断扩大。本次戏曲节,讲堂再次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出“春风上巳天”系列演出,由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重磅打造的折子戏《世说新语》首演。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志人小说集,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共计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精简,长则数行,短则一语。内容主要是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行轶事。文学顾问、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张弘认为,创排《世说新语》对昆曲来说也是一次考验:如何让观众熟悉的人物在舞台上拥有全新的表达是极大的挑战。期盼以昆曲折子戏的形式刻画魏晋时期这些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心境、他们洒脱飘逸的气度、既世俗又清醒的人物气象,给予他们审美层次的欣赏。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世说新语》折子戏艺术指导石小梅则希望把这个系列打造成省昆的一个里程碑。秉持《红楼梦》《桃花扇》折子戏所呈现出来的新捏折子戏的基本样态,《世说新语》折子戏力求更精致、更有余味。

  本台折子戏由《驴鸣》《索衣》《开匣》《访戴》四折戏组成,由此也呈现出《世说新语》未来的四条创作主线和整体架构——三国系列、竹林七贤系列、谢氏系列、王氏系列,给广大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并期待之后的系列不断推出。

《梁祝》《屈原》百年越剧唱出时代新韵

  越剧是江浙地域文化的象征,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作为中国当代越剧艺术最具经典意义的专业表演团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是“中国戏曲界一朵瑰丽和年轻的奇葩”。剧目既弥漫着浓郁传统文化底蕴,又闪烁着现代审美情趣。在着重新编历史剧和古典名著改编的同时,也注重传统古装戏的整理加工,兼蓄并长,百花齐放。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实践中,剧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寓青春亮丽于艺术创新之中,赋古典戏曲以现代舞台综合美感。

  本次讲堂戏曲节特邀梅花奖得主吴凤花携小百花越剧团为北大师生带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屈原》两部作品。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极致浪漫的伟大爱情故事、中国最广为人知的民间传说是越剧的代表作,继众多艺术形式演绎的诸多版本之后,浙江小百花剧团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精心打造了一出非同一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歌舞演绎故事,既古典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的现代舞蹈语汇呈现方式让观众大为赞叹。

  新编历史剧《屈原》是“绍兴小百花”坚持拓宽越剧外延,挑战厚重题材的一部力作。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千古名句和主题曲贯穿下,该剧以“慕其爱国之志欲救亡”为核心立意,文脉戏脉灵动贯通,情节铺排层层见戏。吴凤花独辟蹊径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屈原,整部戏在舞台上的呈现,既有着厚重历史感,但又不失江南越剧婉转风韵,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感受同时,为屈原的家国情怀而深深打动。

素质教育课堂|戏

  众多名家名团走进北大的同时,讲堂始终坚持低门槛的票价,为广大青年学子接触戏曲艺术创造条件。同时,讲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炼宣传亮点,结合艺术课堂进行戏曲知识普及,助力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课堂”系列是讲堂近年重点策划施行的系统性美育实践,以高水准的艺术呈现、讲演结合的形式和大量校内低价票为特色,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为青年学子提供感受艺术的机会,陶养其人文情怀,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作为北大校园文化艺术中心,“素质教育课堂”不仅是北京大学全面人才观的体现和美育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综合性高校探索素质教育路径的有益尝试。

  素质教育课堂围绕讲堂的主要艺术门类“歌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方面,结合演出,集系列性、互动性于一体。将专业的艺术知识与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相结合,在师生与艺术家之间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让广大师生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专业的艺术表演,引领广大爱好者走进并欣赏戏曲艺术。

  本次戏曲节特邀表演名家石小梅、孔爱萍,讲述昆曲中的表演程式及舞台调度,特邀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讲述《敦煌女儿》创排的艰辛与感动历程,并通过深入浅出的示范和导赏等形式为观众普及戏曲知识,推广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传承百年,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需要青年学子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需要高校与国内各艺术院团、社会机构共同肩负起艺术普及与传承责任和使命。讲堂将继续通过戏曲艺术节展演、研讨和培训等多种形式,将更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带给北大师生观众,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燕园焕发出新时代青春的活力,向人们显示它博大精深的独特艺术魅力。

编辑/ 杨晓雨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