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20年第1期> 目录> ·电影工作室

*  讲堂20年光影回眸 请给我一首歌的时间带你追忆过去的银幕经典

文/周媛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在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里,电影曾经是我们平淡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食粮。那时每一部好的电影,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乃至片中的场景,都不停地被人们传颂和回味,并成为脑海里经久不灭的记忆。

  大房子中的光影:管窥世界艺术的一束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后社会风气逐渐变化,文艺悄然复兴,大讲堂的舞台迎来更多的文艺团体和艺术名家,看电影也是当时学生难得的娱乐活动。讲堂放映电影的历史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那些电影多来自苏联、朝鲜,也有一些宣传教育类的国产片。80年代后,大讲堂放映的电影类型开始丰富多样,从名作经典、卖座热片到先锋前卫无所不包。

  当时大讲堂几乎每周六晚上都会放电影,而且票价低廉,每到放映日,门口总是挤满了排队的学生。那时候有很多不对外放映、仅仅作为内部资料的影片得到特批在北大上映,比如《魂断蓝桥》《罗马假日》等等,很多原声电影甚至没有中文字幕,要靠翻译用扩音器即时译出剧中人物的对白。此时,大讲堂中的那块电影幕布已然成为师生们窥见外面世界的一扇窗,是那个时代青年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之大讲堂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一代人的青春。

  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岚清来到大讲堂作报告,提出为北大筹资建立新讲堂的设想。新落成的百周年纪念讲堂于2000年5月开始试运行,此时的社会影院已经走向商业化,《安娜·卡列尼娜》等老影片已经难觅踪迹,讲堂为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满足师生的观影需求,在多方协调和支持下继续放映原声版经典影片。这些影片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至今无法超越,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在岁月里耐人寻味。

  只可惜随着胶片放映时代的结束,从2010年至今,数字化放映模式的普及使得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经典无法再现大银幕。在讲堂运行20周年之际,小编带您回忆十年前讲堂银幕上重复放映频率最高的几部影片。建议您扫码听这首音乐,伴随着音乐的旋律,重温经典,追忆情怀。

  所谓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你看——《魂断蓝桥》

  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最早是苏格兰民间歌谣,1788年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将其整理编载成曲。原版歌名叫《Auld Lang Syne》,直译成英语就是“Old LongSince”,大意是“过往的日子”。1940年美国电影《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采用这首歌作主题曲。

  一座伦敦的老桥;

  一个小巧的吉祥符;

  一首乡下的老歌;

  一件时尚的风衣……

  都在见证一个不朽的爱情故事。

  这部影片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爱情电影之一,改编自美国剧作家罗伯特·舍伍德同名舞台剧,影片荡气回肠,具有鲜明的反战倾向。故事背景发生在一战时期的英国,讲述青年上尉军官罗伊和芭蕾舞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相识相爱,又意外地分离、重逢,最终走上绝路的故事。

  《魂断蓝桥》自1940年在美国上映后,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影片具有浓厚的文艺气息,情节曲折,催人泪下,电影主题曲《AuldLang Syne》更是一度传遍全世界,后来逐渐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新年保留曲目。

  20世纪80年代,《魂断蓝桥》第三次在中国上映,由上海电影译制厂演员刘广宁、乔榛配音,使其更具独特魅力。刘广宁甜美圆润的声音似乎令费雯·丽的原声相应失色,是中国影迷公认的最经典的版本。八九十年代很多地方的电影院几乎每年都会重映《魂断蓝桥》,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也成为一代中国人最熟悉的旋律。

  一段可以理解的私情,一个发人深省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

  “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真正爱过就死了……”享誉世界文坛的俄罗斯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但 1997年由伯纳德·罗斯执导的这版却不同。这是第一部在俄罗斯全景拍摄的西方电影,其中堂皇的建筑、华丽的街道都是世界上独特和少有的,重现了托尔斯泰笔下的风景。影片中饰演安娜的是法国著名影星苏菲·玛索,其高贵典雅的人物扮相简直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再生,被誉为永恒的经典之作。

  影片在开头就已注定了无法逆转的悲剧。在月夜的雪地上,一个男人在狼群的追逐下喘吁地跑着,慌乱中他跳入一个枯井,在急速坠落中抓住了井壁上垂落的树枝,抬头是井边追踪而来的狼群,低头是井底吡着尖牙咆哮的饿狼……这生动而惊险的画面展开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序幕,吸引观众进入影片之中。

  导演伯纳德·罗斯严格遵从托尔斯泰原作的风格,以引人注意的首句紧扣读者的心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影片中安娜抛夫弃子,甘受千夫所指,渥伦斯基放弃前程愧对于母亲。两人相守生活之后,曾经刻骨铭心的誓言渐渐变成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消耗,安娜最终选择死亡……这样的爱情让人无奈又可叹。

  以钢琴为媒的旷世爱情——《钢琴课》

  这部由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是奥斯卡史上女性题材影片的一部经典之作,曾获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最佳女主角奖,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外语片。《纽约时报》评论影片:“看完《钢琴课》后,使人们久久不能平静,它需要人们从物质、感情和智力方面做出回答……它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情怀以及人与音乐间的不可言传的微妙关系。”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地新西兰的一个偏僻山区,一个视钢琴和音乐为生命的哑少妇,嫁给了一个无法理解她的男人,她内心对爱的渴求只有在弹奏几下被丈夫避弃的钢琴时才能得到缓解。这时另外一个能听懂她音乐中情感的男人唤起了她的激情,钢琴点燃了两人的情感之火……本来沉默恭顺的女人忽然迸发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激情去享受爱情,音乐促成了一个女人的自我觉醒,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蝴蝶破茧而出一样美丽,这也许正是片子的感人之处吧。美丽的哑女艾达、真情真义的农夫贝恩斯,以钢琴为媒的旷世爱情,还有谁能再怀疑真爱的存在,再质疑真爱的力量呢?

  永远的奥黛丽·赫本,永恒的爱情经典——《罗马假日》

  黑白电影《罗马假日》是一代人的回忆,其情节虽然简单,但男女主角的成功出演以及罗马的街头风景让其成为世界经典。影片中,奥黛丽·赫本凭借饰演安妮公主这一经典角色而一夜成名,奥斯卡封后,被全世界观众喜爱,其魅力倾倒了无数影迷,用“天使降临”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一个是厌烦宫廷礼节的公主,一个是囊中羞涩的小记者,身份如此悬殊的两个人,却在短暂的一日里体会到了爱情的甜美。影片将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融入剧情之中,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至今看来,《罗马假日》仍像一个浪漫而甜蜜的梦境,让人不愿意醒来。

  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人坐在大讲堂咯吱作响的椅子上观影时,是带着憧憬和渴望的心情去了解银幕上所呈现出来的世界,比如《魂断蓝桥》中的滑铁卢大桥,《罗马假日》中的真理之口,以及这些美丽又心碎的爱情……这些勾起了无数北大人对浪漫、对欧洲、对西方文化,以及对遥远世界的向往。今日我们再回忆欣赏这些影片时,已然可以带着自信平等的心态对电影艺术“神”和“美”进行深层次赏析。

  艺术是无国界的,感谢这些无法超越的经典影像带给北大人的美好回忆。借用普鲁斯特的名言“有回忆才是完美的人生”,听完《Auld Lang Syne》这首纪念过往美好时光的歌,祝福师生们新年快乐,祝愿讲堂的未来更加美好,愿光影始终与北大同行。

(注:本文作者系讲堂主任助理、宣传办公室主任)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