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学妍
讲堂剧团成立于2016年,至今已生产一部大剧场舞台剧和三部小剧场话剧,并与京演集团、北京曲剧院等多次开展艺术院团与北大学子交流等普及活动。
讲堂的原创戏剧探索与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基础息息相关。北大有着源远流长的戏剧传统,在上个世纪,北大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输送了众多人才,其中不乏赵太侔、陈治策、杨晦、丁西林、熊佛西、魏建功、刘锦云、英达等著名剧作家。目前,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戏剧创作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学机构、学生社团和北大“剧星”风采大赛。
依托北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北大艺术学院、北大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北大歌剧研究院等,将深厚的学术实力、综合的创作能力和优秀的学生素质相结合,推出了音乐剧《元培校长》《大钊先生》、歌剧《青春之歌》等深度契合北大文化基因的作品。北大外国语学院则聘请美国知名戏剧导演、编剧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担任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艺术总监,十多年来每年组织学生排演经典英文剧目,并在校内外举办多场公演。
戏剧社团则以兴趣为纽带,将学校里热爱戏剧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北大戏剧团属于北大艺术总团,围绕中西方经典戏剧开展讲读和演出活动。以“永不落幕”为口号的北大剧社,既排演经典剧本,也有一些原创作品,每年固定推出若干新人小戏和学期大戏,还有对于剧社老生具有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的毕业大戏。中文系剧社从专业课程上有更多机会接触戏剧文学,因而有着很强的原创能力,他们主要围绕“剧星”的参赛来创作,其作品情节台词别出心裁,或机智幽默或浪漫深情,都颇受好评。
北大“剧星”风采大赛是由北大校学生会文化部主办的大型话剧表演比赛,学生以院系或个人形式组队报名,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形成稳定团队的剧组,成为“剧星”舞台的常客。至今,“剧星”已经举办十五届,每一年经历初赛、复赛和决赛,并由专业评委评选出奖项。这项比赛受到了北大学子的热切关注,特别是五月的决赛季,经常达到一票难求的火热程度。很多优秀作品从决赛中脱颖而出,以“剧星”为起点开启了专业演出的道路。
讲堂剧团成立以来,致力于为未名湖畔的年轻戏剧人搭建起展示才华和梦想的舞台。剧团以北大学生或校友为主创,以讲堂工作人员为支持,制作百周年纪念讲堂出品的话剧演出项目。
讲堂剧团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九月悠长》于2016年12月30日在讲堂多功能厅首演。编剧郭书仪来自中文系剧社,擅写宛转细腻的感情戏,代表作《书说》曾在“剧星”决赛惊艳全场;导演崔颡为北大剧社社长,曾带领“剧星”亚军《ROAR !ROAR !》参演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九月悠长》的观众定位为年轻大学生,以经典文艺爱情片《和莎莫的500天》为触发点,以“不合适的感情”为主题重新原创剧本,讲述了从南与九月的恋爱纠葛。在演出中,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由男女配角演员各一名,饰演所有其他角色,通过服装和表演的变化在不同角色中跳入跳出。剧中优美的台词、真挚的情感和充满创意的表达,引起不少学生观众的共鸣和喜爱。首演后,剧组邀请“剧星”长青剧组“磁福少年”的导演曾伟力参与创作,于2017年5月再次在多功能厅上演。同年9月,《九月悠长》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在菊隐剧场上演三场,这也是讲堂剧团第一次走出北大。
同时,讲堂剧团也在向大剧场舞台探索。2017年3月,剧团有幸得到著名儿童文学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先生的授权,将其长篇小说《根鸟》改编为戏剧。《根鸟》讲述了少年根鸟为拯救被困大峡谷中的女孩紫烟,一路向西历经种种考验的故事,已经不断更新排演了三个版本。
首演版《根鸟》由崔颡导演,由曾参与厦门大学大型话剧《陈嘉庚》主创的北大艺术学院戏剧方向研究生徐蛙敏为编剧,于2017年5月和7月在讲堂观众厅上演,曹文轩先生也莅临首演现场。尽管初次挑战大舞台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剧目再现了原著的浪漫童话风格,两个演员同时饰演根鸟的设计也令人耳目一新。
在首演版的基础上,《根鸟》于2017年下半年由歌剧研究院研究生彭奕璇担任导演,第二版《根鸟》经过再一次打磨改编,增加大量音乐元素,并特邀北大歌剧研究院徐鸣涧老师创作唱腔。
2018年恰逢北大120周年校庆,讲堂剧团邀请北大校友、知名导演邵泽辉,代领青年主创团队推出全新版本的《根鸟》作为百廿华诞的献礼。百廿校庆版的《根鸟》采用颠覆性的手法,在保留核心故事的同时,进行当代化的解读和演绎,通过设立“朗读者”的角色,让演员在不同角色之间跳进跳出,表达出“每个人都是根鸟”的主题。
同年推出的小剧场作品《白走马》,由中文系剧社“段子手编剧”张安琪自编自导,在北大附中黑匣子剧场上演。作者将自身的生活体会投入到剧中,表达出对当代生活中忙碌与挣扎的思考。此次演出不对外售票,讲堂剧团首次尝试免费招募并根据留言筛选出兴趣适合的观众,取得不错的效果。
2019年,改造后的李莹厅投入使用,讲堂剧团邀请青年导演边毅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第三人称的我》,讲述少年夏华与自己的记忆和解的故事。边毅曾在《九月悠长》和《根鸟》(首演版)中担任男主角,毕业后投身戏剧行业,凭借独角戏《非虚构幻想》获得2018年“剧星”风采大赛冠军和当年的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演出奖。本剧的执行制作人赵思琪毕业于外国语学院,也是《九月悠长》和三版《根鸟》的舞台监督,对讲堂剧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讲堂剧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在探索将青年创作与专业制作相结合,目前主要经验包括:
一、支持原创。讲堂剧团始终坚持北大学生或校友担任编剧、导演或主创,一方面支持本校的青年戏剧人才,为他们提供创作、实践的机会;一方面让戏剧作品带有一以贯之的北大气质,符合北大人的精神高度和审美层次。
二、专业指导。由讲堂管理部的专业人员承担剧团排练和演出的制作工作和技术支持,既为青年创作提供坚实的土壤,同时从整体上进行引导和把控,确保戏剧创作符合讲堂的价值导向和工作要求。
三、适当激励。讲堂剧团的后台职员和宣传成员大部分为北大或其他高校的学生,他们均出于兴趣和热情参与到台前幕后的工作中。剧团参照讲堂志愿者团队补助标准,依据工作量为学生发放劳务津贴;另外,演出文创周边的售卖所得也作为团建费用。
四、兼容并包。在北大主创的基础上,讲堂剧团秉承北大“兼容并包”的传统,不拘一格吸纳校内或校外、职业或业余的优秀表演者,只以表演能力和与角色的匹配度选择演员,为所有热爱戏剧和表演的人士搭建实现艺术梦想的平台。
(注︰本文作者系讲堂创作编辑,讲堂剧团原创话剧《根鸟》《九月悠长》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