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20年第1期> 目录> ·庆祝讲堂运行20周年

*  回顾点点积累 梳理发展脉络 浅谈伴同讲堂二十年运行理念

(根据刘寿安主任在会议中心2020年研讨会上发言整理)

  过去二十年,百周年纪念讲堂依托北大整体资源和会议中心综合优势,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可供外部借鉴的校园文化艺术中心运行模式。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心领导、兄弟单位、各位同仁的鼎力襄助和广泛支持,是“会议中心一流建设”总成果的组成部分。

  站在2020年的历史节点,回首过去,我们大致可以把讲堂二十年划分为四个阶段:

  2000——2005年,属于“夯实基础”阶段。前四年由老主任张胜群带领,后一年由我接棒,讲堂人开荒创业、备尝艰辛,各项工作从白手起家到初具规模,为之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2012年,属于“跨越前行”阶段。自2006年起,讲堂每年春季学期开展年度工作部署,增强思考、规划、总结能力,此期间活动数量、经营收入大幅提升,服务品质广受认可,管理举措日趋规范,品牌效应逐渐彰显,呈现跨越式发展形态。

  2013—2016年,属于“蓄力复苏”阶段。面对国家政策管控、周边同类场馆竞争加剧、内部场地装修停业的客观环境,讲堂从增强软、硬件品质两方面积攒后劲,成功实现重张复苏、再创新高。

  2017—2020年,属于“理性稳进”阶段。根据学校政策变化,讲堂调整“以外养内”的经营方式,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运行特点,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在“夯实基础”和“跨越前行”两个阶段的关键衔接点,讲堂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发展动因,提炼出“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服务师生,繁荣文化”十六字运行理念,既是之前五年工作认识的再升华,也是之后十五年发展的总思路。

  作为指导讲堂二十年运行的理念,这十六个字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其中,“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侧重增强内在品质,“服务师生,繁荣文化”侧重实现外在价值: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讲堂对内开展队伍建设和推动科学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履行“服务师生”宗旨和“繁荣文化”使命。可以说,一直以来,讲堂所有工作都围绕“服务、管理、人本、文化”四个关键词展开。

  一、严格坚守根本点,准确定位立足点

  (一)以服务为根本,定位讲堂在学校的立足点

  讲堂生存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宗旨,否则,任何理念和举措都没有意义。学校的需求,是讲堂存在的价值体现,如果失去学校的需求,讲堂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在讲堂工作必须讲政治、顾大局。今天看来,二十年前老讲堂总结的那句话“头脑里要有政治,眼睛里要有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十年来,讲堂坚守“服从学校大局,服务广大师生”根本宗旨,在配合学校各类活动基础上,坚持通过弘扬高雅艺术来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素质教育,助力全面人才培养战略,从而站稳了脚跟、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以尽职为根本,定位员工在讲堂的立足点

  对学校和师生的服务,需要员工团队来完成。讲堂对学生坚守“美育育人”的同时,对员工坚持“管理育人”,利用工作部署、晋级考评、转正交流、培训研讨等各种机会,从思想上灌输、行动上监督,教导员工把“做好本职”作为在单位立足的前提,并且对于管理干部、技能骨干、普通员工提出不同的明确要求,将其晋升快慢、待遇高低、去留与否,都和本人“尽职”程度挂钩,从而形成讲堂人的职业素养和爱岗精神。

  二、客观分析交叉点,主动扩展共通点

  (一)挖掘文化内涵,加深校外艺术合作

  讲堂履行繁荣文化使命,需要持续引进各门类高雅艺术,与国内外艺术团体、机构、艺术家建立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从双方需求的交叉点中寻求共通点,进而使之不断深化扩展。

  北大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文化水平最高的观众群体。弘扬艺术的同时,收获票房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是众多艺术团体所普遍看重的。多年来,讲堂不断深挖自身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提炼校园文化市场特色,实现了演出方、剧场、观众之间的良性循环,与众多演出团体一道,打造出一系列品牌节目。其中,和中央芭蕾舞团的合作,可谓最具代表性。

  自2000年3月,中芭开启讲堂首场售票演出,双方已携手走过二十年,在普及艺术、培养观众、培育文化方面深有契合,确定并坚持“高品位、低价位”原则,文化品牌共建之路越走越宽。

  除了艺术团体之外,讲堂近年和专业艺术院校也不断深化合作。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看好北大艺术市场前景及文化资源背景,讲堂据此抓住契机、主动推进,成就了“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实践基地”等合作范例。

  (二)确保服务品质,达成校内配合协作

  立足校内求发展,讲堂运行从来不是孤立的,与各个职能部门、学部院系、群团组织、研究机构、挂靠单位及广大师生有着密切联系,需要来自校内的广泛配合支持。几万人的校园,上百家单位,与我们工作的交叉点,就是讲堂提供的服务!

  以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方式服务校内活动,是讲堂应尽之责。二十年来,讲堂对校内活动免收、减收费用达2045万元,尽最大努力回报学校。

  此外,讲堂还力求把握校内活动规律,理性分析校园文化淡、旺季相关场地承接活动特点,把校内师生活动放在首位;理解学生主办活动的不易,为其尽可能创造各种方便;了解校内单位举办活动的背景,为其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从完善策划和技术支持两个领域体现讲堂的服务品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赢得校内广泛赞誉和支持。

  (三)遵循共享原则,成就员工敬业归属

  员工是讲堂创业兴业之本,讲堂是员工安身立命的家。让员工分享发展成果,是讲堂的一贯宗旨。我们的目标是:从物质上让员工获得实惠和保障,从精神上让员工获得尊重和关爱。通过全方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开阔眼界机会、打造学习型研究团队来助力员工成长,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工资待遇、解决家庭困难来关爱员工生活,倡导“淡化身份,强调岗位,注重业绩”“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性”“用待遇提起神,用感情稳住心,用事业留下人”,使员工个人和单位结成“命运共同体”,从而产生高忠诚度、强归属感,在讲堂实现敬业、乐业。

  三、精准研判分歧点,妥善把握平衡点

  (一)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是会议中心的基本原则。我们常说“两个效益双丰收”,但在实际工作中,两个效益往往是有分歧矛盾的。譬如在讲堂跨越式发展阶段,收入得以显著提升,但经常听到校内抱怨师生活动档期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削弱了服务师生的力度,这是有悖于讲堂根本宗旨的。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的绝对优势,才能把握两个效益的相对平衡。

  在此以践行“高品位、低价位”原则举例说明。

  在中心四个实体单位中,讲堂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买票进讲堂,都有机会零距离感受讲堂服务。

  某一阶段,受演出方成本意识增强的影响,讲堂的演出票房越来越高,部分热门演出学生票虽然票价没变,但数量却相应减少。面对BBS上大量的求票信息,我们认识到,学生票“一票难求”的局面对实现校园艺术市场的良性循环而言绝非好事,进而主动自我消化承担演出成本,确保票图的合理性。2018年,考虑学生意见,设置前排学生优惠票,继续加大对学生购票的优惠力度。电影放映更是如此,几次拟定调价思路,几次最终自我否决,确保2D电影十几年10元低票价不动摇!

  “足不出校门,花最低的票价,看高水平节目”,既是学生的福气,也是讲堂的口碑,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二)把握繁荣校园文化和保障校园秩序的平衡

  作为人员密集场所,讲堂每场活动参与人数动辄上千、进车多达数十辆,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兼顾拓展业务和稳定秩序的有效途径。为此,讲堂加强活动前期自评,加大活动现场管控,通过规范内部管理,争取外部活动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给别人添麻烦,就是不给自己找麻烦”。

  2013年,讲堂与保卫部总结密切配合的经验,推出了大型活动承接前“风险评估机制”,不但直接优化讲堂活动承接流程,而且间接协助学校出台相应制度,在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助力“平安校园”建设。

  (三)把握“洋味儿”本土化和“土造儿”升级版的平衡

  在北京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讲堂作为国内最高学府的文化艺术中心,管理也应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而一线员工普遍低学历、专业零基础,又成为阻碍科学管理的不利因素。

  2007年,为适应现代剧场日益国际化的管理要求,讲堂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图将此作为创建现代管理平台的一个契机。此举虽然对推进讲堂制度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在之后很长时间的执行中,一直存在表面文章与实际效果“两张皮”的现象。针对此,我们通过“领会过程、控制理念”的精髓,提出“前期有策划,后期有归纳;部署有准备,执行有反馈;实施有监督,结果有评估”等简易概念,促成了“洋味儿”管理模式的“本土化”,建立起员工易接受、易理解、易执行的管理系统。

  伴随科学管理的推进,讲堂在扩大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面临外来高起点员工流失的状况,因此始终同步坚持人才自我培养的“土造儿”模式,从保洁、保安、服务等最基层岗位中选拔培养对象,实现转岗、晋级。这些同志珍惜组织给予的机会,学得刻苦、懂得感恩,逐步升级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四、不断制造亮点,持续释放闪光点

  (一)建设“高雅艺术殿堂”和“素质教育课堂”

  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服务素质教育、开拓文化市场,是讲堂肩负的使命。二十年来,讲堂策划承接演出、放映电影共计5000余场,成为北大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的亮点。

  北大新闻网曾头条刊登文章《大讲堂,这里的高雅艺术为什么这样红?》,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更好地对外释放闪光点。为此,我们曾借助主流平面媒体,通过《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宣传讲堂成果,在《高等教育论坛》《北大教育评论》上发表工作感悟,通过广播、电视推广讲堂信息,利用微博、微信等营造线上、线下讨论焦点,提高讲堂知名度,宣传“高雅艺术殿堂”和“素质教育课堂”的文化品牌。

  (二)打造学生志愿服务名片

  讲堂学生志愿者团队自2000年6月成立,二十年伴随讲堂同步发展,从最初十几个人发展到百余人团队,从参与活动现场服务到增设文艺记者团,在促进讲堂与广大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协助讲堂场务管理、对外宣传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被誉为“璀璨的夜明珠”,受到校内外广泛赞誉。

  二十年间,讲堂通过规范化管理、启发式引导、贴近性关爱,为志愿者搭建平台和展示舞台,给1500余名同学提供足不出校的实践机会,呈现出美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发扬讲堂优良传统

  在二十年发展历程中,埋头苦干、积极进取、勤于思考的一代代讲堂人,积累了诸多优良传统和优秀理念。经统计,迄今共有258人在讲堂挥洒过汗水、贡献过智慧,他们是讲堂精神的缔造者和传承者。

  讲堂好的传统有许多,它们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充实。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张主任,在讲堂夯实基础阶段为这支团队注入的灵魂。运行初期“5加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让讲堂人经受住了考验,培养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劳、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一直传承到今。正如范主任在2013年讲堂干部会上讲的那样,这是讲堂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可以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心和前进的方向,是讲堂得以生存发展、得以不断进取的力量和源泉。

  五、慎重对待拐点,自主规划转折点

  (一)调整“以外养内”经营方式

  在讲堂运行的前三个阶段,“以外养内”已发展为很成熟的经营模式,外部活动场租收入也是实现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

  2017年,讲堂运行面临拐点,为进一步服从学校安全稳定大局,在切断外部场租业务的同时,讲堂更加自觉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校内服务领域。为维持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及时确立加强艺术管理、扭转创收主战场的思路:把节目策划实施作为主业,规划整体布局,分布各个系列,用专业的眼光和手法,选择、打造精品项目,对演出场次、收入、上座率等做理性分析,对北大师生高素质特定观众群做专门调研,培育校园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

  (二)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运行特点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讲堂处于停运状态,此期间通过“云欣赏”推送原创艺术专题系列,依托讲堂和校内网络平台,持续向师生观众传递艺术知识。

  当疫情得以有效控制,讲堂及时做好逐步恢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全面消杀、科学安排座次、加强现场管控,确保营造安全、卫生的活动环境。目前,电影放映及部分校内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新学期校园文化。

  基于此,讲堂主动及时地与保卫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出台《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讲堂各类活动安全管理措施》,为以后长效运行奠定基础。

  六、适时抓住重点,有效抓实着力点

  (一)及时优化组织架构

  运行初期,讲堂人员少、工作杂,组织架构不完善,部门职能交叉。随着管理日趋规范,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重点工作,讲堂及时优化组织架构,部室层面增设宣传办公室,班组层面增设人力资源组、礼仪安保组、文字编辑组、会务组、内保组,改组“贯彻标准”办公室、工程组,以此日趋明确责权、提高效率。

  (二)安全长抓“重中之重”

  讲堂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后,活动量增多、人流量加大,涉及消防、治安、交通等安全工作头绪繁多。为此,讲堂加大安全经费投入,“花钱买踏实”,陆续完善设备设施,并成立各类专项安全工作督导组。2013年起,推行安全管理网格化体系全覆盖,实现“责任有交叉、落实无死角”的监管模式,推动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确保平安运行。

  (三)有序改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是衡量服务品质的重要指标。二十年间讲堂奉行维护性运行思路,利用积累资金近3100万元,申请国家及学校拨款近1500万元,先后对观众厅、李莹厅等主体场地,反声罩、灯光音响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改造、更新添置,有效实现了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七、自信应对难点,积极寻求突破点

  (一)扭转演出被动形势

  运行初期,讲堂借助北大这块金字招牌,即使采取“守株待兔”式的坐等,也有高品质演出上门。然而发展到第二阶段中期,形势日渐严峻:售票渠道受限,导致收入不足;演出费升高,致使成本增加;新清华学堂等周边剧场兴起,竞争压力明显。

  为此,我们依靠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不等不靠,通过自主努力,历经四年自主开发微信在线售票系统,一举打破僵局,便利师生购票、拓展宣传渠道、增加了票房收入。另外,通过找准宣传点、凸显专业性,在宣传、策划、服务等方面体现北大讲堂的综合优势,使周边同类场馆难以效仿,体现了核心竞争力,逐渐赢得演出市场主动权。

  (二)打破电影放映困局

  电影放映的传统在北大绵延近七十年,是新老三代讲堂对校园文化的重要贡献。然而,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期,随着电影院线制逐步规范,讲堂放映陷入被动,甚至曾于2009年初遭发片方质疑侵权而被《京华时报》刊载。之后电影放映领域更面临片源少、片租高,收益少、成本高,售票少、竞争高等长期困扰讲堂的瓶颈。

  2013年,讲堂通过增加3D电影项目,谋求规范供片渠道,逐渐摆脱困局,大大提升了放映品质,减少了放映亏损额度。

  八、广泛谋求借力点,尽力稳固支撑点

  (一)以服务力度争取学校扶持

  讲堂发展壮大,主要是依托北大有形、无形的各类资源。以2017年学校设立的“高雅艺术基金”为例,因前两年讲堂扎实履行了“服务师生,繁荣文化”使命,2019年学校将用于扶持讲堂艺术活动的专项经费由300万元上调至400万元。

  2020年,讲堂承接文艺演出的场次减少,但对学校的服务力度却始终未减,近期团委主办的数场活动都采取免费形式,以便延展获学校支持的长效平台。

  (二)以场地资源获捐冠名资金

  为寻求更多资金支持,讲堂充分挖掘场地资源优势,通过每年固定档期提供无偿服务的形式,于2011年、2012年获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捐赠人民币50万元,设立“方正高雅艺术发展基金”。2017年,经校友工作办协助,讲堂与热爱文艺的1987级校友李莹建立联系,通过共同探讨打造校内高品质音乐厅并规划未来使用方向,获捐人民币1000万元,用以支持李莹厅改造和讲堂原创文化艺术活动。

  (三)以文化辐射受益区域平台

  讲堂一直本着开放包容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力争通过自身影响力的提升,开发和利用更多社会优势资源。继2011年底受邀加入首都剧院联盟之后,2012年讲堂发起成立海淀区演出联盟,得到海淀区政府和同类场馆及艺术团体的充分认同和重视,在推动实现区域文化共建、资源共享的同时,获演出补贴及惠民票订购等资金支持,八年来受益良多。

  九、理性认识饱和点,创新培育增长点

  (一)彰显“讲堂出品”价值

  运行至第三阶段,外部引进的高雅艺术演出数量和品质都难形成大的突破,此时,打造原创项目,便成为讲堂新的价值体现点。

  2015年、2016年相继成立的讲堂室内合唱团和讲堂剧团,使讲堂在节目策划中的地位由此前协办、主办,上升到“出品”的高度,体现独创性和成熟度,充分展示讲堂由“艺术推广场地”向“艺术生产机构”过渡,培育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校内外声誉和文化影响。

  另外,我们近年逐步有意识地对讲堂艺术资源及北大文化积淀进行分析、提炼、设计、开发,力争推出彰显讲堂乃至北大特色文化,具备相当艺术水准、实用价值和收藏意义的文创作品。

  (二)实施“减员增效”方案

  2010年,员工数量突破80人,达到饱和上限。之后,讲堂提出“定岗定编定员”思路,由“定员增效”向“减员增效”过渡。为此,鼓励员工实现“一专多能”“多劳增收”,打造精干型团队。

  为进一步减编,讲堂尝试将保洁、安保等部分岗位采取外包形式,以节省用人成本、减少劳务纠纷。

  目前,讲堂在编员工55人,外包单位员工11人,基本实现当初减员增效方案。

  十、用心追求顶点,力争放眼制高点

  (一)提倡工作到位观念

  工作到位,意味着把活干到极致、让人挑不出毛病。过去,我们曾多次在工作部署中强调“到位”观念,但目前很多领域距离“到位”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将是讲堂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提升工作站位高度

  提高站位,是大局意识的体现。过去很多时候,讲堂都自觉站在学校高度,尝试与国外使馆、大学等联合举办交流项目,为助力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努力,对外展示北大良好形象。还有些时候,讲堂站在国家和民族高度,自觉搭建中西文化交流平台,并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做贡献。

  以上十个方面、二十个关键点,是对“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服务师生,繁荣文化”运行理念指导意义的回顾。讲堂为服务素质教育、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有效参与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锻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团队,践行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物质积累和精神积淀。

  放眼会议中心争创一流的整体目标,今天的讲堂,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工作有了一定高度,但也存在若干不足,同时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接下来,讲堂将以更高的眼界、更宽的胸襟,抢抓机遇,稳步推进,实现下一轮持续发展!

(注:本文作者系会议中心副主任、讲堂管理部主任)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