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期刊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讲堂期刊> 2020年第1期> 目录> ·艺术舞台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精塑昆曲艺术品牌 幽兰昆曲绽放讲堂

文/陆

  2020年是百周年纪念讲堂运行20周年。回首20年,讲堂用艺术无数次点缀了燕园的星空,推出演出千余场,不仅为北大观众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姿的艺术画卷,也为艺术家在高等学府觅得广泛知音。而在众多艺术形式里,昆曲演出在北大有着特殊的意义。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戏剧美学成就最高的剧种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大学始终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与昆曲及其传承有着深厚渊源。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大力提倡美育,着手改组音乐研究会,并聘请吴梅担任文科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教员。这是中国大学开设戏曲课程与昆曲传习之始。其后几代师生薪火相承,先后出现了许之衡、俞平伯、钱南扬、任中敏、陆宗达、陈古虞、李啸仓、昊晓铃等在戏曲、昆曲领域深有研究的重要学者与曲家。近年来,又通过开展“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校园戏曲节,以讲座、展览、演出等多种形式,扩大戏曲艺术的教育和传播。2018年,北京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认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

  讲堂从2000年运行伊始,就继承了北大的昆曲传统,承担起传播戏曲艺术的责任。讲堂相继与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苏州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湖南昆剧团等院团合作,推出《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玉簪记》等全本大戏和折子戏专场,张继青、侯少奎、汪世瑜、岳美缇、张淘澎、蔡正仁、梁谷音、计镇华、石小梅、王芳等昆曲艺术家在讲堂唱响古韵清音。同时,讲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博采众长、精心策划,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春风上巳天”演出季等品牌活动,并开办讲演结合、交流互动的清赏会、艺术课堂,开设微信、网站、期刊系列专题,以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打造昆曲艺术展示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走近昆曲、了解昆曲,促进传统艺术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品牌的策划和塑造,讲堂整体把握艺术活动,在项目之间形成主次分明、互相依托、层层递进的体系,有效拓展了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艺术性与教育性并举,得到了师生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北京大学

  作为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作,《牡丹亭》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名剧。20年来,讲堂的舞台上总少不了《牡丹亭》的身影。无论是苏州昆剧院青春版、北方昆曲剧院版、江苏省昆剧院精华版等全本大戏,还是昆曲名家年度雅集、唱段清赏会,《牡丹亭》每年都会在讲堂昆曲演出中占据重要位置,深受师生观众喜爱。

  2005年4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与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联合发起“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活动,并与讲堂合作,相继举办了四轮十三场演出。这是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之始,由此拉动了面向全国传播的“青春版《牡丹亭》热”和“昆曲热”。

  青春版《牡丹亭》在经典艺术走入现代和高雅艺术走进大众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在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美学传统的同时,运用现代剧场的概念,采用歌、舞、诗、戏一体的表演形式,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观赏需求,又能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传世经典以更加青春靓丽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再现了一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在演员的选择上,白先勇选用了俞玫林、沈丰英两位青年演员分饰柳梦梅和杜丽娘,并敦请被誉为中国昆曲界“巾生魁首”的汪世瑜和“旦角祭酒”的张继青亲自指导和教授。两朵“小兰花”凭借自身精湛的技艺和多年舞台合作的默契,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中工力悉敌,将柳梦梅的风流倜傥之态和杜丽娘的欲诉还羞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看了以后觉得“特别美”,甚至说“北大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牡丹亭》的”,对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随着“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深入开展,苏州昆剧院陆续在讲堂演出新版《玉簪记》《白罗衫》《义侠记》和经典折子戏专场,让更多观众接触、欣赏和学习昆曲,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

  北方昆曲剧院是长江以北唯一的昆曲表演团体,以弘扬北昆之豪放、取法南昆之绵长为特色,形成了豪放不乏细腻、传统兼具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自2006年起,讲堂与北方昆曲剧院联合推出“经典剧目进北大”,至今已举办近百场,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精彩的经典剧目和名家名段,还注重推介昆曲新秀,为青年学子欣赏昆曲提供了更易于接受的青春力量。

  从杜丽娘春游情动的儿女情思,到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依依深情;从杨贵妃游赏秋景时的浅斟低酌,到崔氏心潮难平的凄凉啜泣;从林冲英雄穷途的悲凉沉郁,到关云长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14年来,《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烂柯山》等剧目每每上演,演出便场场爆满。不仅有侯少奎、杨凤一、史红梅、魏春荣、刘巍、邵峥等为代表的昆曲表演艺术家,还有邵天帅、朱冰贞、于雪娇、张媛媛、周好璐等一批昆曲新蕊,继承发扬昆曲艺术,引领古老昆曲在燕园绽放。

  此外,北方昆曲剧院还扩大舞台范围,在讲堂观众厅推出大型昆曲剧目,如大都版《西厢记》《红楼梦》《关汉卿》等。匠心独具的编排、精心设计的舞美,显示出主创团队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对现代审美的独到见解,引发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深度思考。

  春风上巳天——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北大演出季

  从2013年3月起,讲堂联合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策划制作推出“春风上巳天”——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北大演出季。“春风上巳天”选自昆曲《桃花扇·题画》一折里的“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演出季在命名上将春天的景象与传统节日的意象相结合,在突出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唤起人们心中美好愉悦的情感,也符合南昆精致典雅的演出风格。定位以“传统经典、南昆风度、名家演绎、讲演结合”为主要特色。石小梅、赵坚、柯军、孔爱萍、李鸿良等来自昆曲故里的优秀表演艺术家,携手为师生观众呈献了精华版《牡丹亭》《桃花扇》《白罗衫》等多台精彩演出,并开设了多场内容丰富、专业较强的深度艺术课堂,普及戏曲知识,助力素质教育。

  近年来,演出季在剧目的安排上,更注重提升内涵和扩展广度。2017年策划推出了“一戏两看”《桃花扇》,除了演出全本《桃花扇》,又将近几年陆续制作排演的《侦戏》《寄扇》《逢舟》,连同《题画》《沉江》,汇成了《桃花扇》选场。不同于全本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的故事,选场聚焦不同行当的表演魅力,将演员的功力和唱词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2019年推出的《世说新语》系列折子戏,则是依托传统经典文本进行现代表述,独具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年逾七十,却罕见地保持着朝气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推出新剧目。她与编剧罗周合作《二胥记·哭秦》,丰富了小生剧目储备中的曲牌维度,挑战了高难度的“九转”曲牌。《春江花月夜·乘月》则将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长诗入昆曲,让戏曲艺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激荡出新的生命活力。

  昆曲艺术绵延600年,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和人类精神价值,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其传承与弘扬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将振兴传统文化与广大青年结合起来,才能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讲堂的坚守让昆曲在燕园找寻到了年轻的知音,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就了北大多年不谢幕的昆曲文化盛会。时任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刘宇宸在与观众进行交流过程中不止一次说:“半个世纪以前,北昆老院长韩世昌挂在嘴边的一副对子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们无法回避昆曲长时间低迷以至于成为‘遗产’这个话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昆曲人的话叫‘坚守’!对于今天的青年演员来说更为不易。但是今天,我们在北大找到了久违的知音,也使我们看到了振兴昆曲的希望。”

  让传统艺术走进更多的年轻观众,活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才是戏曲的未来。讲堂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各艺术院团的合作,通过开展戏曲展演、艺术课堂、研讨、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将更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带给北大师生观众,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戏曲,领略戏曲精粹,体会传统文化的厚重价值,思索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注:本文作者系讲堂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