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跳转栏目> 素质教育课堂

讲述沪剧历史 咏唱莫高精神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讲述沪剧故事与敦煌情缘

时间:2019-10-28   访问量:

10月25日下午,“素质教育课堂”系列“戏”篇讲座——听“上海声音”,讲敦煌故事在百周年纪念讲堂李莹厅开讲,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向观众深入介绍了沪剧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分享了上海沪剧院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的创作背景和幕后故事。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讲述沪剧故事与敦煌情缘

茅善玉老师首先从起源、历史背景、内容内涵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沪剧。作为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与城市同行,与时代同步”是沪剧最重要的特点,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采用上海方言,故事内容与上海的风土人情密切相连。此外,茅善玉老师还向观众介绍了沪剧的改编手法及发展历程,除了《雷雨》《家》《哈姆雷特》《茶花女》等经典文学作品,《风流女窃》《魂断蓝桥》等好莱坞电影及具有轰动效应的社会新闻也都曾被改编为沪剧。解放后,沪剧继续拓宽题材,脱离了“才子佳人”的窠臼,显示了沪剧开放、包容的品质和精神,也正因此,沪剧才有了与宏大主题、家国故事相结合的可能性。

茅善玉动情讲述《敦煌女儿》创作历程

随后,茅善玉老师向观众分享了创作沪剧《敦煌女儿》的心路历程。从2011年茅善玉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樊锦诗先生的新闻,而由此萌生了创作《敦煌女儿》的想法,到此后八年间剧组人员六次深入敦煌体验生活,不仅在剧本创作上几易其稿,在舞台表达方面也历经无数次打磨。可以说《敦煌女儿》的诞生历程凝结了茅善玉及其主创团队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尤其是剧中樊锦诗的唱腔,均由茅善玉本人亲自设计,情感饱满,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她看来,《敦煌女儿》讲述的并不只是樊锦诗先生一人的经历,更是讲述了以樊锦诗先生为代表的几代敦煌文物工作者的平凡和伟大。

茅善玉献唱《敦煌女儿·守望理想》

茅善玉老师动情的讲述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现场提问,茅善玉老师也一一解答。最后,茅善玉还为观众献唱了《敦煌女儿·守望理想》,把全场气氛带向高潮。11月15日、16日晚,沪剧《敦煌女儿》《雷雨》将在讲堂观众厅倾情上演,精良的制作、精湛的演绎,相信会让包括沪剧爱好者在内的所有观众满意而归。《敦煌女儿》这部有筋骨、有情怀的力作,也定能带领北大师生感受樊锦诗先生甘守大漠、情系敦煌的不凡人生。

编辑:张珏、张曼罗

摄影:王东隅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