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活动报道

走不出也回不去的故乡

——锡剧《三三》演绎水乡纯情

时间:2018-04-18    徐璟萱(北京大学哲学系2016级本科生)    访问量:

  春雨滋润下的北京城多了些江南的风韵,讲堂的节目也为这一氛围增添了艺术的气息。4月13日晚,作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之一的锡剧《三三》,在讲堂观众厅灵动上演。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连贯流畅,观众们被领到了溪水潺潺、清风徐徐的江南水乡,感悟着锡剧温婉清丽的唱词下充满张力的思想情感内核。

  由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根据沈从文先生创排的锡剧《三三》,讲述了杨家碾坊里的烂漫少女三三的情思与幻梦。这梦由那位从城里来乡下养病的少爷而起,也由少爷的病逝而碎。因为沈老的作品流淌着秀丽清雅的水乡诗韵,与锡剧丰富轻快的艺术风格相似而融洽,来自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的主创团队就将二者相结合,打造了这出精彩雅致的小城故事。

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 锡剧《三三》

  三三的个人憧憬也折射了在城乡二元格局下“乡下人”的普遍迷思:舞台上是可见的乡村物景,但无论是戏中角色还是观众,都看得到布景之外高悬着的“城市”。它来自那个时代乡下人的想象、城里人的叙述,也是我们所处的生活情境。正如编剧杨蓉所说,《三三》进行的是一种逆向思考,是不同的时代对城乡关系的各自描绘与相互回应。在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故事架构和情感底色的同时,改编后的作品也加入了编剧新的理解和诠释。相比沈从文先生含蓄温婉的笔触,戏剧因其自身的舞台感染力而加深了情感表达的力度,也使得作品中隐含的矛盾张力更为凸显。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董红

  就艺术表现力而言,表演团队配合默契而丰富。四位主演牢牢把握了角色的艺术特点,将个人性格和情感变化在举手投足间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三三初遇少爷时抢过他的手杖顶菜篮玩耍的场景,既体现了三三天真活泼的性格,又与她后来呈现出来的少女独有的青涩形成对照;去少爷家送鸡蛋的母女迥异的表现引人发笑,又让人看到传统农村 人对城里人特殊的敬畏之情。面对看护周小姐的“亲热”表现,动作出奇一致的母女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心思:母亲认为城里人不知礼,而女儿却悄悄地有些酸意。少爷恶疾缠身,依旧对乡村生活报以融入的热情,他对三三的体贴呵护也在举手投足间温柔地流露。最后少爷的离世让三三震惊而痛苦,演员既表现了三三再也回不到此前天真状态的“愁苦”,又展现了三三人性内核中不会变更的单纯与善良。剧中的过场也独居匠心,杨家姆妈寻找三三的两次过桥,一是交代了事件的进展,二是侧面突出了三三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姆妈对三三的深情:哪怕是女儿一时的离去也会使她担忧地四处找寻。同时也说明了三三还没有将自己进城的计划告知母亲,这与后来三三找母亲梳头的情节相呼应。当然,舞台后的工作也不容小觑。不论是恰到好处的配乐还是精致考量的灯光布景,都为戏剧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水车、石桥、溪石,在动听的乐曲和唱腔中都似有了神韵。

一场江南水乡的邂逅

  最后当所有的演员都上场致意时,散落在地上的书页成了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书卷。也许这也是当代人对剧中人的一种回应——少爷去世了,桃子姐姐嫁不去城里了,读书和知识会成为乡下人进入城市的新的桥梁。这一方案的结果没有继续演绎,但就我们的生活现实而言,这是可行的。如果说戏剧打破了乡下人和城里人对彼此的幻想,这一设计或许是改编作品弥补破裂幻梦的现实性尝试。

场内座无虚席

  北京大学素来有热爱戏曲的传统,京剧、昆曲、豫剧、沪剧、梨园戏等曲艺形式相继在讲堂舞台上演,让师生观众得以领略梨园经典的独特韵味。借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的契机,讲堂与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合作,首次将锡剧这一地方剧种引上讲堂舞台,其雅致清新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红的演绎下更具内涵,也为燕园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增添华彩。

  编辑:梅笑晗

  摄影:吴文贤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