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活动报道

“算法与人”碰撞交织,《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主题交流引人深思

时间:2024-09-14    记者:王露那(工学院2022级本科生)    访问量:

9月11日晚,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映后对谈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举行。影片导演刘泰风、制片人朱桐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戴锦华深入对谈,就“算法与人”这一主题对影片展开思考与剖析,活动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沙丹主持。

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映后谈

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讲述了困于算法两端的平台高管与外卖员在短暂的生命碰撞下撕裂开的生活缝隙的故事,暴露出社会肌理下的隐痛。上映以来该片广获好评,提名第31届波兰Energa CAMERIMAGE 电影摄影艺术国际影展最佳新锐导演奖,并获得Jury's Special Mention评审团特别提及奖以及SIGNIS Award人文主义精神奖。

刘泰风作分享

戴锦华作分享

在映后交流中,导演刘泰风谈起影片中粗糙的颗粒质感,16mm胶片既是遥敬过往的艺术手段,也是对生活细节的入微洞察。在影片剪辑中保留胶片的边框,大银幕上会展现边缘粗粝的毛边,这也正是电影所要传达的真实的生活质感。朱桐分享了她对影片结尾的理解,新生的生命当然可以是生活的粘合剂和强心针,但朱桐却看到了平静表象之下女性的挣扎和托举,看到了影片中两位女性角色沈均怡和徐晓霞身上理解与圆融的弧光。

戴锦华则就“算法与人”这个主题展开思考。她指出算法曾经许诺服务于人、方便于人,但人却在技术的进步和冲击中逐渐失去了主体地位,成为了算法当中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被忽略的数据,某种程度上人不再被感知和处理为人。她也被影片中展现出的变化感动,比如影片中的平台高管曾对自己所秉持的价值观深信不疑,但当价值观不再能解释生活的多重冲击时,他的质疑和反问难能可贵,人性的尊严与力量在抉择中显现。

谈及影片的主题“希望”,刘泰风说:“希望是生活中细碎的温情。”戴锦华则提起了电影中外卖员们聚在一起高喊口号的片段,或许这口号不只是形式主义的空谈,更是希望之光在温暖人心。

主创、嘉宾与现场观众合影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映后主创交流活动,不仅为北大师生提供了一次直面电影创作的机会,更激发了观众对“算法与人”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思考。电影,作为现实的镜子,其最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映照并剖析社会现象,从《下一个素熙》到《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这些作品不仅触动人心,更促使我们反思现实问题,洞察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刻内涵。新学期,讲堂也将继续在电影活动中引入多元议题和视角,不断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

摄影:王东隅

实习编辑:王甄仪(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帅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10:00 - 13:00 下午16: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