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晚,大讲堂艺术影院与北京大学学者共同举办了电影《百川东到海》的放映及映后谈活动。影片导演吴双、编剧刘婧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垚,以及两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助理研究员王晓宇、王雨童,与现场观众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对谈交流。活动由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王洪喆主持,为北大学子提供了一个与电影创作者和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电影《百川东到海》海报电影
《百川东到海》是吴双的首部长片作品,曾入围第16届FRI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和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门票在开售不久后即告罄,近三百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映后谈现场
该片以少年小海为主线,以“作文”这一虚实交融的叙事视角为基础,通过三个不同性格的小孩在不同地点的相遇和经历,巧妙运用现实与超现实穿插的交织手法,深刻探讨了个体和故土间的关系。在映后谈中,吴双、刘婧与观众分享了影片的创作构思。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往大城市去”的趋势日益增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离开成为一种只有远方没有归途的选择。《百川东到海》的创作灵感来自主创在腾格里沙漠的一次经历,她们看到了沙漠绿洲中只有一两户人家的景象,这激发了她们对“故土”“诀别”和“延续”等主题的深入探索。
吴双(上)、刘婧(下)与观众交流
对谈的学者嘉宾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了这部影片,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们认为,影片将注意力放在少年身上,以写作文的方式展示了小朋友对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与现实之间相互映照、相互影响,使影片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质感。活动中,嘉宾与北大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观影体验。
与会学者、嘉宾分享对电影的解读
此次《百川东到海》映后谈活动,将青年影人的作品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引入了北大校园,在艺术与思想的碰撞与共鸣中,青年影人、学者与青年观众得以在交流中共同成长。未来,讲堂将继续搭建好电影文化交流平台,策划引进更多类型的优秀电影作品,为北大学子提供与青年影人交流的机会,以“学术+艺术”的方式,让青年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电影的艺术魅力,拓宽视野、培养审美,同时也为电影行业的新生力量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影像的力量,发挥电影的价值引导作用。
摄影:杜欣
编辑:张珏、梅笑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