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结合正在展出的“融云冈经典艺术展”,百周年纪念讲堂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郑岩教授,开展主题为“谁是云冈石窟的作者?早期中国美术史中的工匠”的艺术展讲座。郑岩从考古美术史的视角,为观众们分享早期中国美术史中那些默默致力于艺术创作的工匠们遗留的足迹。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绘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作者,郑岩结合绘本创作对云冈石窟造像风格上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创新性解读,从独特视角展示了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具,郑岩带领观众们探寻艺术史中作者意识的形成历程,结合丰富的考古材料和艺术史研究著作,介绍了文物中令人“怦然心动”的发现。郑岩提纲挈领地例举了《万物》《秦汉工匠》等艺术史著作,说明艺术史研究视角的拓展。在当代,包括他在内的一些艺术史学者把传统上不属于艺术史研究视野的器物类别和创作材料纳入研究范围。他将西安理工大学西汉晚期墓壁画上无名画匠所作的奔马图,与珍藏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著名画家席里柯创作的《爱普松(Epsom)赛马》并列比较,肯定了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郑岩进行讲授
中国古代拥有灿烂的工匠文明,由于不在传统美术史的视野中,包括云冈石窟在内的许多伟大作品没有留下作者署名。但在考古发现中,山东临沂金雀山南朝墓的手印砖、陕西朱家道唐开元26年李道坚墓壁上的画师形象等,在郑岩看来都是作者别出心裁的签名。
讲座现场
在北大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提出的“云冈模式”基础上,郑岩试图追问云冈石窟基层工匠的创作故事。在云冈石窟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凿造年代中,那些没有留下具体姓名的几代石匠们,随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时代变迁,对神明的想象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从宏大的历史发展角度解读云冈石窟不同时期的风格差异固然重要,但由于暂时缺少史料佐证,难以解释工匠群体对创作风格变化的影响。郑岩试图通过暗含学术内容、形式通俗易懂的绘本故事《小石匠》推演这一过程。
提问交流
在郑岩的生动解读下,讲座现场仿佛可以与跨越千百年的古代工匠对话,领略中国制造的伟大与工匠精神的可贵。讲座结束后,观众踊跃提问交流,也有不少观众再次来到展厅观摩“融云冈经典艺术展”,体会云冈石窟及一代代工匠的艺术创造力。据悉,“融云冈经典艺术展”将持续展出至2024年1月15日。
摄影:王海仙
编辑:张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