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活动报道

传统再承袭 经典新演绎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2018毕业大戏《唐璜》精彩上演

时间:2018-06-08    赵婉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5级本科生)    访问量:

  6月6、7日晚,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2018毕业大戏《唐璜》在讲堂观众厅上演。这部由音乐巨匠莫扎特创作、首演于1787年的两幕喜歌剧,经过台前幕后演职人员的再创作,为观众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演出由北大歌剧研究院2018级毕业生担任主演,展现了北大歌剧艺术教育的成果。

  为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与人物产生共鸣,北大歌剧院将《唐璜》中的宣叙调改编为中文对白,在此基础上,还利用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的资源,完成了高妙的本土化过程。在多场段落结束之后,观众可以借由字幕,看到类似于章回体小说标题的总结。整场歌剧的结构设计,在沿袭莫扎特剧作基础上,还融入了汤显祖《南柯记》式的结构。在第二幕的终曲,唐璜进入地狱之后,其他角色重新出场演唱,并举杯庆祝,唐璜也在其后上场,开始签售书籍,似乎在暗示之前全部的跌宕起伏与喜怒哀乐都不过书中情节而已。第二幕中马赛托无辜被打,索性休息睡上一觉,梦中蔡琳娜以《药师之歌》安慰他,马赛托醒来后感叹“南柯一梦”。《唐璜》的本土化不只在于针对中国观众的本土化,还充分考虑到以北大师生为主体的受众,在对白中加入了很多能够让北大人会心一笑的“梗”。譬如说用艾薇拉的年龄做文章,在她说自己1898年出生时,里波莱罗很自然地感叹“那你和北大同龄”。此外,介于喜歌剧剧情诙谐幽默的特点,歌剧中还特别设计了诸多细节引人发笑。可以说在本土化的完成度上,《唐璜》做出了恰到好处的示范,可以说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改编。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2018毕业大戏 喜歌剧《唐璜》

  不同于先前诸多舞美华丽的版本,北大歌剧研究院版《唐璜》简约而独具匠心。舞台的主体背景是六扇可移动的“石墙”,在演出之始被组合成书本的形状,随着演出拉开帷幕,书卷展开,配合不同的剧情成为唐璜与女性角色偷情的场所、集会地点、街道或是餐厅。值得一提的是,最左侧一扇有十字架镂空的“石墙”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从这里走出来的人物在该场景往往是正义者、审判者的角色,如戴着假面准备揭露唐璜的安娜一行。另一个出场率较高的道具是中空的木箱,它可以是餐桌,是棺椁,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带给观众惊喜的隐匿之处。总而言之,《唐璜》舞台、道具精简,却能发挥到极致。

别出心裁的本土化改编

  歌剧《唐璜》服务于剧情和人物,形成了相对更侧重男声声部,特别是男中声部,而女声声部全部为女高声部的特征。每一个角色的每一个唱段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角色性格,同一个声部也有细分。唐璜这一角色选择了抒情男中音表现他的多情与激情,里波莱罗更多承载着诙谐的部分,马赛托多以一个懦弱愚蠢的“丑角”形象存在。同样是女高音,安娜的唱段多表现她复仇决绝的一面,艾薇拉在同情与痛恨间矛盾,蔡琳娜有些天真,也最为柔情。演员高妙的技巧与对人物的充分理解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席视听飨宴。自然,最终的完美呈现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位演职人员的努力,演出最后,总监金曼、指挥保罗·奥尔米和导演李卫也一同上台,向观众谢幕。

精彩绝伦的舞台呈现

  歌剧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以其多种艺术门类的糅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得它在西方艺术舞台上经久不衰。相信西方歌剧在历经本土化的经典歌剧全新诠释、用心演绎后,定会在中国舞台绽放出别样的精彩。同时,百周年纪念讲堂也祝福参与台前幕后工作的毕业生未来一切顺利,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越来越好!

  编辑:梅笑晗

  摄影:杨藩森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10:00 - 13:00 下午16: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