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活动报道

寻百年影史,传文化薪火——大讲堂艺术影院推出重探中国电影史2023艺术影展

时间:2023-09-26    文:刘历旸    访问量:

  近年来,百周年纪念讲堂在电影活动策划方面持续发力,以“艺术+学术”路径不断丰富“大讲堂艺术影院”品牌内涵,推出诸多精品电影活动。在上半年戴锦华教授导赏系列、北京大学2023金鸡艺术电影展的良好口碑下,讲堂继续拓展资源渠道,于2023年秋季学期伊始,邀请中国电影资料馆走进北大,重磅推出重探中国电影史2023艺术影展。此次影展精选中国电影史上极具价值的13部经典电影,分六个主题举办12场展映活动,在艺术学院的支持下邀请业内资深专家学者在映后为北大师生带来专业导赏和深度对谈。

“无声电影的视觉魅力”《劳工之爱情》《盘丝洞》两片连映

  9月21日晚,影展以“无声电影的视觉魅力”为首个放映主题,于讲堂观众厅展映中国电影资料馆镇馆之宝——两部20世纪20年代的默片,我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及中国电影资料馆自海外寻回的国宝级珍稀馆藏《盘丝洞》。两片连映,为本次重探中国电影史的“寻根”之旅拉开帷幕。

导赏现场

  当晚放映结束后,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策展人沙丹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李镇研究员共同担任导赏嘉宾,为千余名北大师生解读两部无声片背后“无声胜有声”的意义。两位学者从创作背景、拍摄技巧、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两部影片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深入剖析和讲解,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早期中国电影的艺术世界。

李道新导赏

  李道新对两部影片的技术、文化、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电影的叙事和拍摄技巧率先被欧美所掌握,然而,20世纪中国电影人以东方主义的视角,引导观众通过电影进行辩证的思想启蒙——欲望的合法与合理。在技术层面,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积累的大胆创新和丰富经验,为30年代的百花齐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思想层面,早期电影对个人情感和价值的探讨,已悄然预示着一个充满未来感的中国。

李镇(右)导赏

  李镇对两部无声片镜头使用技巧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无声不是缺憾,反而使观众聚焦于镜头本身,更加专注于影像的表达力,回归认识电影、了解历史的初心和幸福感;两部影片使用了部分主观和特写镜头以体现“电影性”,然而“文明戏”式充满教化色彩的传统戏曲表演痕迹被无意识附加在镜头前,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引进和思想觉醒的时期,早期中国电影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惯性表达。两位专家展开精彩交流讨论,引发观众们的热烈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本次放映活动及系列影展将带领师生观众循中国电影发展之踪迹,在审美与思辨中重探光彩绚烂的20世纪中国电影史,为更多年轻的电影爱好者提供探究中国电影文化和艺术发展历程的良好平台。讲堂也将全力做好影展后续策划及放映工作,借助电影这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通用艺术形式,使北大师生在深入了解中国电影文化魅力,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校园美育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本次影展主题包括无声电影的视觉魅力、文人电影的诗性传统、电影创作的历史变迁、女性影片的性别书写、第五代导演创作比较、内地香港喜剧对话,将持续展映至12月底。

  活动开始前,此次影展的组织策划方,会议中心主任胡新龙、副主任张勇及李道新等与影展合作方,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馆长(副主任)林思玮等嘉宾进行了会见。

  部分观众感言:

  没有声音,默片同样有力量。短短几十分钟的《劳工之爱情》,承载着当时人们对影戏的大胆尝试,记录着多种文化情感的“混杂”交织历程;《盘丝洞》则印刻着一段中国与挪威的国际友好交流史,镌刻着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光辉……两部影片均涵盖着当今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匠心修复,终得以跨越时间与屏幕的阻隔与观众们交心。三位大师从默片时代讲起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也聚焦于人物分析镜头语言背后的思想转变,他们的交流,让我以更为专业的艺术视角审视这两部默片,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宝级”的具体所指。讲堂中阵阵笑声,也让我更加坚信了这种第七种艺术所具备的力量,无论是喜剧色彩还是光影魅力,都能打破第四堵墙,在这个时代依然牵动着每位观众的心,正如导赏老师所说,“胶片是有生命的”,在默片中,就更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意。

——唐儒雅(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

  说到大屏幕,似乎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各式各样剧情精彩、特效炫目的“大片”,从没想过在大屏幕上观看百年前的老电影。感谢讲堂给了我这个珍贵的机会,让我得以一窥中国电影史上首部无声电影。默片的形式使得所有的剧情都由穿插其间的字幕来推动,但并不会产生理解障碍。电影里所有的衣着、造型、舞美,都反映了时代风尚,台词也文白夹杂,典雅别致,格外新奇有趣。在映后交流环节,两位嘉宾分别谈到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默片,从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电影和电影所展现的历史的热忱和初心,以及无声电影中反而能“听到更多声音,看到更多身体动作和情感”,只要用心感受和领悟。

——冯逸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深感有幸坐在百讲观看了《劳工之爱情》与《盘丝洞》,窥探到与末来同样丰富多样的过去的一角。影像出现在屏幕的那一刻,好似穿越回到30年代与当时的人一起期待电影的魔力。那一刻切身体会到为什么要“溯源”、为什么要寻找最初的“中国电影”。因为只有探索多样的过去,才能更好地去创作悬而未決的未来。更打破了我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把20年代当成一个特殊的年代,在此之后电影之中有了国家、民族、阶级、社会,而在此之前这些东西在电影里相对比较抽象”。另外,早期中国电影刚开始民族探索与商业探索,居然是以娱乐和类型展开的。这让我站在新的角度去了解早期中国电影甚至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很有意思的体验。

——钟嘉鑫(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有幸在讲堂欣赏了黑白默片《劳工之爱情》和《盘丝洞》,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久远,但“无声胜有声”。《劳工之爱情》透过有感染力的人物动作以及简洁到位的字幕,在短短20多分钟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上海的完整故事。其魅力穿越时空,用最简单的故事讲述了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充满渗透力。《盘丝洞》作为另一部早期的中国电影,一方面取材四大名著之一,为现代观众展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电影中中文和挪威语的字幕更反映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为现代观众讲述了发生在电影之外的第二个故事,无论是历史抑或是文化层面都极具价值。两部作品在三位大师的深入解析下变得更有深度,让我更清晰认识到一部好的电影带给观众的震撼绝对是跨时代的。像《劳工之爱情》以及《盘丝洞》这样珍贵的早期电影永不过时。

——吴芷莹(外国语学院2021级本科生)

  摄影:王海仙

  编辑:张珏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10:00 - 13:00 下午16: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