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旧布新建学校,首倡京师大学堂”。9月19日晚,贵州京剧院携新编历史京剧《黔人李端棻》赴京参加“贵阳贵安政校合作”活动走进北京大学,千余名北大师生走进剧场观看。当最后一折,李端棻唱起“荜路蓝缕吾辈事,继往开来待后生;要令列强瞠目看,巍巍中华不可侵”时,舞台上悲怆而苍凉,北京大学首倡者远大的抱负、高尚的情怀,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北大学子。曲终人未散,掌声久不停,以“北大校史”为题材的京剧,引发了现场师生强烈的共鸣。
院团改制放活力,品牌先锋耀筑城
近年来,侯丹梅院长带领贵州京剧院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功探索了一条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突围之路。打造方舟戏台,大幅提高了职工待遇,走稳了文企联姻的市场之路。加大戏曲进校园力度,扩大了京剧的群众基础,走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和“提高”的平衡之路。坚持人才引育并举,持续夯实剧院发展人才之基,走牢了人才强院的传承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新了用贵州京剧讲好贵州故事的创作之路。2014年起,剧院深挖贵州先贤故事,以“微”成本,为冯冠博量身打造了新编历史京剧《黔人李端棻》,该剧商演京津深和贵州各地,并先后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等,荣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小成本大收益的典范之作。
冯冠博饰李端棻
《黔人李端棻》主题思想鲜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基石,由贵州本土剧作家陈泽恺、导演陈少云、灯光设计云洁和国内知名唱腔设计王世明、配器金亮、服装设计蓝玲、技术导演王振鹏等组成强大的主创团队,成功塑造了一位胆识过人、情操高洁、忧国忧民、倡导改革的知识分子形象。李端棻作为政治改革家,他力荐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参与戊戌变法;作为教育家,他第一个申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围绕“推广学校”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教育改革良方。此剧经贵州京剧院修改打磨十载,此番在这片先贤曾经奋斗的圣地用京剧形式讲述先贤的创举伟业,对于回顾历史、纪念先贤、激励后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激发青年师生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拼搏奋斗意义深远。
生旦净丑释悲欢,唱念做打绎先贤
创设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均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北京大学酝酿与筹建的起点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所上的《请推广学校折》。一百二十多年前李端棻呈请的这份奏折,在北京大学建校史乃至在整个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贵州京剧院匠心独运,用京剧艺术开启了这份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珍贵档案。
《黔人李端棻》大幕拉开,导演高度凝练地用两分钟时间重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掠珍宝、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等情景,神州沉沦,豺狼狞笑。在观众情绪高涨,充满愤恨之时,画面一转,聚焦到远在千里之外的贵阳。鳌头矶上,甲秀楼前,一桥卧波,水泄玉环,一句【西皮导板】将登程赴京、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端棻(冯冠博饰演)引上台口。李端棻与妻子何氏(李冉饰演)的一大段【西皮原板】【二六】【流水】唱腔,悠扬婉转、果敢决绝,以贵阳南明河中临惊涛而不避、经骇浪而不移的石矶,比喻黔中以李端棻为代表的雄豪之士,他们与朝中闻风丧胆、割地赔款的王侯将相形成鲜明对比。李端棻誓做砥柱中流、伏波安澜的艺术形象挺立于观众面前。
剧照(冯冠博饰李端棻,李冉饰何氏)
1889年,李端棻以大学士的身份出任乡试主考官。这时的李端棻,急欲选拔为国效力之英才。在阅卷的时候,李端棻被一篇“镕金铸史”的文章折服,决定录取这位学子,他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革命志士梁启超。《黔人李端棻》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李端棻在“阅卷”这场重头戏里的慧眼独具,对梁启超(张超饰演)“学兼中西纳百川”的一番宏论,欣喜惊呼“如闻春雷第一声”。梁启超不似腐儒,直抒胸臆,对汉代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毫无顾忌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图强自变可以保国,可以兴邦,可以御侮;不变而被变者,变之权丧敌寇之手,今日割地,明日赔款,神舟华夏,虎视鲸吞在所难免。”当时梁启超只有十七岁,李端棻对梁启超倍加赏识,欣喜之余,主张堂妹李蕙仙和梁启超联姻。李端棻从此与梁启超乃至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中国近代史上图新求强的先贤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导演再次运用京剧“一步千里”的虚拟手法,时空转换,从大喜快速转入大悲。武戏导演王振鹏充分发挥贵州京剧院武戏看家的特色,把倭寇上岸强攻炮台、清兵浴血奋战的情节,通过精彩的“开打”火爆呈现,最终以清军伤亡殆尽惨烈场面收尾,再一次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
在该戏的戏核“上疏”一折中。甲午战败,清政府软弱无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一订再订。李端棻认为“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道未善也”,从事学政30余年的他上奏《请推广学校折》,近4000字奏折围绕“推广学校”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对开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充满信心和期待:“自十年以后,俊贤盈庭,不可胜用矣。”大段念白和【西皮二六】【流水】【快板】,掷地有声、酣畅淋漓,唱出了“多难兴邦人为上”“泱泱中华自有人”,赢得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不仅仅是为演员冯冠博精彩的演唱,更是为今日中华之崛起、势压列强霸权而振奋。
剧中李莲英(张新饰演)与光绪(李俊博饰演)、李端棻与荣禄(万林峰饰演)的唇枪舌战,可称神来之笔。张新老师已从艺60余年,年逾古稀,举手投足间把李莲英刻画得惟妙惟肖,李俊博饰演的光绪,气度、尺寸拿捏到位。观众称赞他们把人物演活了,太像了。李端棻与荣禄四段【快板】,老生和花脸的对儿戏,铿锵有力,又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两人的争辩,不仅使光绪决心实施变法,同时,对于批准《请推广学校折》的奏折起到了助推作用。
维新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光绪被囚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蒙难。导演没有平铺直叙地表现谭嗣同等被捕的场景,而是让谭嗣同(李威饰演)大气凛然地倒逼着手持锁链的清军上场,微笑着从清军手中抓过锁链,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颈上,充分表现了谭嗣同“抛头洒血,唤醒国人,请从我等开始”的英勇气概和恢宏气势。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失败了,李端棻被革去官职,发配伊犁。李端棻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杳无人迹的茫茫荒漠中,身影虽无助,目光却依然炯炯。舞台上光影转换,二光区显现出梁、谭的身影,李端棻青衣小帽,梁启超一身西装,谭嗣同一袭长衫,此处唱词采取顶真手法,李、梁、谭意相连,词相接,三十句工整的七言【反二黄】隔空对唱。李端棻叹人才哭诸君,爱其才出众,羡其志超群,惜其忧患意,怜其报国情,赞其谋新政;梁启超远走异国,游走他乡促维新;谭嗣同忠魂不倒,为神州除旧弊虽死犹生。
戊戌六君子(饰演者从左到右:李想、倪博、侯小杰、李威、詹志凯、李招)
“身前名,身后名,功过留与后人评。骨葬家山能沃土,鳌矶经涛不屈身”,戏终人不散,李端棻如雕像般立于舞台中央,身躯后面慢慢走出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观众抑制不住的响起掌声,久久不愿离去!贵阳甲秀楼鳌头矶上的倔老头、京师大学堂没有离我们远去……
《黔人李端棻》的演出成功了,扎根贵州本土,用贵州京剧讲述贵州故事的实践成功了。贵州,山水旖旎、风光秀丽,这片多彩的土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故事传奇,期待贵州京剧院能持续深挖更多黔贤故事,期待以侯丹梅、冯冠博等为代表的贵州京剧人,坚定文化自信、继往开来、奋发有为,讲好新时代贵州戏曲故事,发出新时代中华戏曲的贵州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