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经典沪剧《雷雨》上演爱恨纠葛
11月17日晚,由上海沪剧院带来的传世经典沪剧《雷雨》在讲堂观众厅精彩上演。本剧是继去年10月沪剧《邓世昌》之后,上海沪剧院与讲堂“三年合作计划”的第二部大戏,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领衔主演,由陈瑜、王明达、钱思剑、凌月刚、朱俭等国家一级演员,洪豆豆、金世杰等优秀青年演员共同出演,让师生观众感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海派《雷雨》。
与上海沪剧院茅善玉院长一行交流
演出开场前,会议中心副主任、百周年纪念讲堂主任刘寿安、会议中心原主任范强与上海沪剧院茅善玉院长一行进行了交流,茅善玉院长对百周年纪念讲堂对沪剧艺术进校园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肯定。她说,去年《邓世昌》在讲堂的成功上演奠定了沪剧艺术传播的基础,北京大学有着良好的艺术土壤,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让沪剧艺术在北大生根开花。刘寿安主任对茅院长和上海沪剧院为北大师生带来的优秀沪剧作品表示感谢,他说,《雷雨》的演出票在开演前几周就已全部售完,充分体现了北大师生对沪剧艺术的喜爱,希望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共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在北大推广。
上海沪剧院传世经典沪剧《雷雨》
作为戏剧大师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八十余年以来不断被搬上戏剧和影视舞台,历代人对这部经典都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本次由余雍和编剧、曹其敬导演的沪剧版《雷雨》,则将上海方言与当代话剧完美结合,在1959年宗华改编版的基础上,做出了更为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深入开掘角色内心世界与加强戏曲化的努力,力求在当代观众心中激起新的共鸣与思索。
舞台表演功底深厚
作为沪剧西装旗袍戏的代表作之一,沪剧《雷雨》尚未拉开帷幕,就以一段清丽的沪方言唱词把观众带入了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民国老上海。刚柔相济的吴侬软语,与剧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相契合,温婉如四凤与周萍的卿卿我我,刚劲如繁漪的绝望与愤怒。以上海话讲述老上海故事,方言虽给观众带来少许不便,但并未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台上演员娴熟的舞台表现力与扎实的演唱功底让观众也深入戏中,感动于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雷雨之夜演绎爱恨纠葛
沪剧《雷雨》布景大气又不失精致,转场更换布景时配以表现剧情的唱词,既让观众对等待时间浑然不觉,也让全剧衔接连贯,一气呵成。夏季的闷热和雷电暴雨天气,是《雷雨》的主要背景,剧组藉由灯光和音效对这两种环境进行了生动的呈现。在四凤家中,当发现周萍与四凤的恋情,电闪雷鸣下伫立窗外的繁漪面色惨白、鬼气森森,让观众震撼不已。而随后周公馆外营造出来的大雨效果也同样十分逼真,配合以四凤、鲁妈“淋雨”后衣衫湿透的细节,给观众以强烈的代入感。
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陈瑜返场表演《燕燕做媒》
“闷”不仅是天气,也是人物心境的写照。沪剧《雷雨》准确地把握了曹禺原著的寓言性成分:周萍与繁漪所谓“闷”,实为借天气之“闷”暗指心中气郁烦闷;周朴园逼繁漪喝药而繁漪托辞药“苦”,实言自己十八年周公馆中所受的苦与痛;鲁妈重返周公馆自言宛如梦中,实指造化弄人,命运之手把噩梦变为现实。而在充分贴近原著的基础上,沪剧《雷雨》原创的繁漪与周萍的“花园会”一场也大有亮点。在全剧沉闷、可怕的气氛中,“花园会”一场布景清新,放在全剧的中间部分既起到了舒缓紧张氛围的作用,也让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更为鲜明,呈现出很好的舞台效果。
当真相大白,在雷雨交加的可怕夏夜,所有人物都陷入了疯狂。两个最纯真而无辜的孩子的意外死亡,把全剧的悲剧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在繁漪绝望的呼喊中,《雷雨》戛然而止,把无尽的思索留给了观众。
北大学生积极与艺术家交流
表演结束后,茅善玉院长携全体演员重新登台致谢,并与观众进行亲切的交流。一位来自上海在北大学习工作多年的老师激动地说,能看到用家乡话表演的艺术作品非常亲切,感谢茅院长和上海沪剧院给北大师生带来的精彩演出。在观众的盛情邀请下,茅院长又即兴加唱一曲《燕燕做媒》,赢得满堂喝彩。沪剧《雷雨》也得到了北大师生观众的热烈响应,“新”上海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滕达第一次看沪剧:“虽然有的唱段还是有点难听懂,不过能从一些细节处感受到沪语对于剧本表达还是很重要的,茅老师唱得真的很棒。”北京姑娘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孙慈姗说:“对于我们这些北方人,吴方言正好起到了一点‘陌生化’的效果,让我们通过比较生新的语言重新认识熟悉的戏剧,也对《雷雨》产生了全新的体会。我非常喜欢这部剧,希望将来还能看到更多写上海的小说和剧本能改编成沪剧。”
全场座无虚席 观众反响热烈
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观看演出并与主演合影
明年,北京大学即将迎来其120周年校庆,讲堂也邀请上海沪剧院携根据北大校友樊锦诗的经历改编的沪剧《敦煌女儿》再登北大舞台,为北大的双甲子华诞献礼,让我们共同期待!
编辑:槑槑,杨晓雨
摄影:上海沪剧院供图 杨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