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办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庆演活动
9月14日—9月16日,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庆演活动,开启了“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系列活动的序幕。6000余名北大师生、校内外观众共同观看演出、参加相关活动,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演出谢幕现场
14日晚演出前,北大校长龚旗煌会见了著名作家、该剧总制作人白先勇,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北大的传承与推广、两岸高校艺术教育交流等问题进行讨论。龚旗煌表示,青春版《牡丹亭》进校园增强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北大将延续昆曲教育传统,继续为昆曲文化传承作出贡献。白先勇回顾了与北大合作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历,表示将与北大一道进一步推进高校昆曲艺术教育与传承事业的发展。双方互相致赠纪念品并合影留念。白先勇将其著作《牡丹花开二十年: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赠予北大。
会见合影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并于2005、2006、2009和2016年四次来到北京大学演出。本次庆演中,20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再次齐聚北大,以经典全本的形式重现这一“中国文学最美丽的爱情神话”。
为了更好传承昆曲等传统文化及艺术形式、让师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北京大学于近日启动“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20周年庆演则作为该计划首场重要活动,通过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以及文化讲座、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师生观众营造立体式、沉浸式体验昆曲艺术的平台。
四百多年前,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创作了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牡丹亭》。柳梦梅和杜丽娘跨越生死的至情缠绵至今。2003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与命中结下“牡丹情缘”的白先勇,携手文化戏曲精英,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上本剧照
青春版《牡丹亭》自创排之初,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整场演出集歌、舞、诗、乐优美表演形式于一体,除了保留原作所有经典唱段外,还增添了大量符合年轻人审美情趣的现代元素。从“梦中情”的朦胧绮丽,过渡到“人鬼情”的浪漫奇幻,抵达“人间情”的温馨真挚,上、中、下三本演出编织出动人心魄的情感画卷。
青春版《牡丹亭》中本剧照
精致的服化装扮、极具韵味的唱腔与表演、细腻的情感流露与表达,沈丰英与俞玖林两位主演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一往情深、真挚勇敢演绎得淋漓尽致,营造出浪漫、令人动容的戏剧氛围,展现独属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各位演员亦以扎实的舞台表现,为这场庆演增色添彩。舞台上,一个有情的世界、一场春日的惊梦,让观众深深感受到热烈的情感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下本剧照
“演出调度、情节对话与艺术审美的现代改编,将古典之留白与现实之具象无形交融、虚实相生,使得这一版本更加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惯性。”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孙丝玄对此次演出艺术形式上的巧思印象深刻。信息管理系学生刘浩蕾被剧中细腻的表演深深感动。“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遇的瞬间,仿佛现实与幻想在舞台上交织,背景音乐缓缓流动,布景似梦似幻,那一刻的氛围充满了无尽的美好与惆怅。”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学生岳君佳俞从主题讲座中深受启发。“从思想探讨到视听盛宴,可以说,白老师的讲座与演出相得益彰、相互辉映,让这部古典名剧在我的脑海中跃然鲜活。我对《牡丹亭》的理解因此更加全面而深刻。”
青春版《牡丹亭》系列文化讲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白先勇、郑培凯、朱栋霖、翁国生、陈均)
此次庆演系列活动还包括五场青春版《牡丹亭》系列文化讲座。白先勇、郑培凯、朱栋霖、翁国生、陈均等五位来自业内与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围绕该剧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传承意义等方面为北大青年学子进行深入讲解。演出期间,牡丹还魂——2024北京大学青春版《牡丹亭》视觉艺术展在讲堂广场展出,尽展“牡丹”之美,为师生营造沉浸式昆曲体验。
牡丹还魂——2024北京大学青春版《牡丹亭》视觉艺术展
1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20所高校相关院系代表在北大参加“青春版《牡丹亭》进高校工作座谈会”,探讨总结昆曲保护、传承、创新以及培养青年观众的经验。
9月16日的演出为青春版《牡丹亭》第521场演出,演出结束后白先勇为521名观众签名留念
2009年,白先勇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发起“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其后他连续十年到北大授课。从课堂教学到学者研究,从社团爱好到舞台表演……在北大,听昆赏昆、学昆唱昆始终如杜丽娘花园般“姹紫嫣红开遍”。多家专业昆曲院团与北大缔结友谊,经典昆曲剧目与折子戏在北大上演,在青年群体中广结知音;讲座交流、艺术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为北大培养了大批能懂昆曲、理解传统艺术之美的高素养观众群体。
此次庆演系列活动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联合主办。
摄影:王东隅、尚士博、闫琳琳
编辑:党委宣传部、张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