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嘉宾访谈

重视文学底本 建立多元市场

——专访著名民族电影导演谢飞

时间:2012-05-03    费晨仪    访问量:

  4月22日晚,作为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之当代中国新文化电影经典回顾的重要展演作品,电影《益西卓玛》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映。在影片的映后交流会前,该片导演、著名民族电影导演谢飞接受了讲堂文艺记者的采访。已近70岁的谢飞导演神态、步伐不见一丝老态,条理清晰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对于民族电影和当前电影市场的看法。

谢飞(右)接受讲堂文艺记者采访

  由于谢导工作的重心在教学上,所以所拍电影并不多,选择剧本时,谢导最关心的是剧本是否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其所执导的电影主人公多是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如《香魂女》《湘女潇潇》主人公的身份都是童养媳,《本命年》讲述的又是城市平民李慧泉的故事。正如谢导所说,希望“通过普通个人反映社会历史”,这些小人物在谢飞导演的处理下成为剔透的棱镜,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

  谢飞导演对于民族电影尤其关注,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都拍过电影。“少数民族最吸引我的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谢导说,“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偏远、人口稀少,当地的地貌与自然风光都保护得很好。电影是视听艺术,在这样的地方做电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许正因为这样,许多民族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都更像“风光片”,谢导对此并不赞成:“关键还是内容。故事片靠人物、情节说话,不是靠风光,不是靠图片。”

谢飞导演在电影《益西卓玛》映后交流会上

  此外,谢飞导演执导的电影基本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如《黑骏马》改编自张承志的同名小说,《湘女潇潇》改编自沈从文的作品《潇潇》,《本命年》的底本则是刘恒的《黑的雪》。在采访过程中,谢导一再强调民族电影文学底本的重要性。他语带忧虑地说:“现在许多导演的文化积淀不够,又没有好的剧作能力,导致民族电影外在的东西太多,故事也讲得太简单,都是‘好人好事’之类,一简单就容易假。”在谢导看来,拍摄民族电影,鼓励民族电影的发展,其实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但现在民族电影的人文丰富度太少。

  谢飞导演曾在2011年电影导演表彰大会上提到艺术电影和小成本电影无法进院线的问题。的确,商业主流电影以娱乐为主,观众则是以青少年为主。有数据称,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21岁,而国外还要更年轻一些。文化电影的对象是成年人、知识分子,因此小成本电影和艺术电影与观众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要想追求商业市场的地位也很不容易。对此,谢导呼吁建立多元的电影市场,除了主流市场外,还要有支流的文化电影市场、民族电影市场甚至于儿童电影市场。主流支流相协调,才能促进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电影《益西卓玛》剧照(资料图片)

  “这几年我国电影市场进步很大,前年进电影院的观众达3亿人次,去年好像达到了4亿人次,但由于其中很多人是有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的,所以实际上只有3000多万人看电影。加上电视对观众的分流,现在的电影观众较几十年前还是少了很多。”这种情况对于本就比较薄弱的民族电影来说,冲击更大,因而导致民族电影在发行上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正如此次在讲堂放映的电影《益西卓玛》,虽然是早在2000年就完成的作品,但其在国内放映次数却屈指可数。

  但是,谢飞导演认为,民族电影还是有市场的,其市场多在小城镇、小县城。“对于那些老百姓而言,美国片不一定好,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太远。”小城市的人们大多不会到大城市来选择高价的电影消费,甚至很多偏远地方的老百姓没有办法看到电影,所以现在的发行渠道并不适合他们。因此,政府在相关方面也进行了资金补贴,支持民族电影在偏远地区的放映。但谢飞导演认为,在此基础上,日后还是应继续健全完善电影市场,只有形成多元化的电影市场,民族电影、小成本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成活率才会提高。

  摄影:孙海波

      编辑:张珏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