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
3月26日下午,戴玉强老师来学校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前,记者有幸邀请他来到百周年纪念讲堂贵宾室接受采访。戴玉强老师可是讲堂的老朋友了,多次带着乐界好友、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的学生们在讲堂唱响,与校内外观众共同分享专业级的舞台歌剧艺术。
记者早就听说,对戴玉强来说从后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平常挺不讲究的,但是当我在化妆间换上礼服,走上台来的那一刻,我就不再是生活中的那个我了,我要让所有人的目光——‘刷’——都看着我,让他们屏住呼吸,听我歌唱”。生活中的戴玉强衣着朴素,说话声音低沉,讲起学科发展娓娓道来,谈起舞台表演神采飞扬。
戴玉强(左)接受讲堂文艺记者采访
中国美声:中西融合求索路
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下称:歌剧研究院)筹备之初,到歌剧制作的台前幕后戴玉强都参与其中,并且亲力亲为,几乎参加了歌剧研究院所有的演出。建院六年,教学体系的探索发展之路得以完善,但也颇为不易。目前,歌剧研究院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为主,涵盖了与歌剧艺术相关的所有专业,包括歌剧理论、歌剧表演、歌剧制作、歌剧评论和歌剧导演专业等,将来还打算开设作曲、服装、舞美、制作与传播专业,让学科发展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
近年来,歌剧研究院在金曼院长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打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中国美声”。“‘美声’,顾名思义,是美的唱法。提到美声人们首先脑海中出现很多西方学派,例如法国学派、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西方歌剧起步早,发展得到了世界认可,都在学习他们相对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唱法。”戴玉强详细地讲解了音乐的著名学派和代表人物、曲目,分析了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流行音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美声’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为什么不叫民族唱法呢?这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唱法是指具体哪个民族呢?是汉族唱法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唱法呢?这个命名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提出‘中国美声’是包含各民族歌唱方面相对比较科学的方式方法的。”
歌剧《江姐》剧照
歌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舞台形式,“中国美声”中西融合,歌剧研究院从审美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理论体系、表演体系各个方面去完善概念。“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从农耕文明中发展起来,戏曲也沿着历史脉络一路发展而来,各具特色。如今发展到剧场艺术(话剧、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老祖宗的好东西不能丢。西方歌剧的作品非常多,学科体系比较健全,生搬硬套过来却绝对不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语言不同(汉语有四声但西方都是音阶)、发音习惯不同、欣赏习惯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如何借鉴他们科学的部分,灵活运用在我们本土的音乐体系,就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调整。在唱法的支撑下,力求制作出一些中国人喜闻乐见听得明白,外国人也喜欢听的歌剧作品。”戴玉强补充道。
歌剧欣赏:听千曲而后知音
“打开喉咙,气息歌唱”是戴玉强反复提到的唱歌要领,这样可以把音量尽量扩大,加上运用高音等演唱技巧,可以让剧场里的所有人都听得清。“艺术的发展长河,离不开技术的革命。现在的年轻人,接触到的是后工业化时代或新的信息文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传播手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通过电视、智能终端也能听得到、看得到舞台表演。通过麦克风和收音设备可以把小的、亲切低沉的声音让观众听到,表演的人也没必要发那么高的音了。”戴玉强谈起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时说道。
技术的变革发展,将舞台上的歌剧表演带到了千家万户,普通人也可以在家或者在剧院观看自己喜欢的歌剧。借助传播手段和新媒体,戴玉强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和人们“近距离”交流,“‘戴’你唱歌”“‘戴’你听歌”等栏目纷纷在视频网站和音频网站上线。
歌剧《青春之歌》剧照
歌剧艺术包涵音乐、动作、歌唱、情绪、戏剧表演等多个方面,提到普通人如何提高歌剧欣赏水平,戴玉强引用了古人所说的“听千曲而后知音”来解释,“欣赏歌剧其实不是太容易,这和培养一个合格的歌剧演员一样漫长,知音听得多才能懂你的演唱。现在我热衷于各种讲座、公益性的音乐会,也是希望艺术这块阵地可以有更多的粉丝和知音。”
“音乐其实容易让人‘上瘾’,音乐无处不在,用心去体会,生活会有非常丰富的色彩和趣味。风儿吹动门扉,树叶之间的婆娑,婴儿的啼哭,小鸟的歌唱。艺术正是来源于这些生活中的音乐。”戴玉强说,“比起‘松通圆水实活亮’这类专业的鉴赏方式,不如敞开心扉真正热爱歌剧。”
中国处于艺术高速发展的阶段,歌剧制作水平、演唱和理论水平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制作出让广大观众接受、更科学、更具有美学价值、更长久、更有内涵的歌剧作品,在创作和表演阶段也不能一味迎合观众,做出适当的引导”,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
歌剧研究院在认清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下,在追寻传统基础上,研究什么,倡导什么,用什么理论体系支撑教学,选择什么教学方向等问题上一直闪现着北大人的探索精神,坚持着“敢为天下先”的人文传统,这是戴玉强的想法,也是歌剧研究院全体师生的共识。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歌剧百年晚宴
教学相长:不拘一格教人才
戴玉强的成名路“是用荆棘和鲜花铺就的”,声乐学习四段经历让他的角色塑造和演唱技巧集百家之长,正因如此,他的课堂总是轻松丰富接地气,高深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他的教学总是求材若渴,更加珍视对每一位初露头角的孩子的培养。
戴玉强总是说:“音乐家可遇而不可求,各种天赋要求非常苛刻,要求形象、声音要合格,对歌剧表演还要有见解、有热爱。教学相长,好老师要和好学生遇到,才是一件大幸事!”
2013年考入北大歌剧表演专业的王泽南也是戴玉强的学生,先后在原创歌剧《青春之歌》《宋庆龄》《为你而来•王选之歌》中扮演男主角,活跃在中国歌剧舞台,“他已经有很多粉丝了。”戴玉强提到王泽南很欣慰,“他在背后的努力观众看不到,但是我知道,为了增加肺活量,让气息更平稳,每天要扛着沙袋做大量的运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被中国业内人士所认可的最高级别的专业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比赛中,在不使用扩音话筒,只有钢琴伴奏的前提下,王泽南凭借对歌剧《青春之歌》中咏叹调《看青春中国如喷薄日出》,舒伯特名曲《夜与梦》(德语)、中国艺术歌曲《故乡》、《贞洁的小屋,我向你致敬》(选自法国歌剧《浮士德》)的精彩演绎,在上百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银奖。
戴玉强授课
戴玉强还提到了另一位学生,叫张龙。在他读本科三年级的时候,一个人从上海来到北京听戴玉强上课,2015年考上歌剧研究院的研究生,继续师从戴玉强,现在也已经是备受瞩目的青年歌唱家了。在第四届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歌剧院国际声乐比赛中,与世界各地的150名选手同台对垒,经过3轮比赛脱颖而出,作为亚洲唯一选手挺进决赛,最终荣登榜首。同时获得弗洛伦萨歌剧院总监詹尼-坦古奇首次提供的特别奖学金,支持其赴意大利学习。获奖的张龙说了一连串的感谢,他说,最感谢的就是自己的恩师戴玉强,戴老师给他指明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发声方法,就像一个开关,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再演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面对自己的高徒多次获得有分量的奖项,戴玉强说:“作为一个男高音,他们这个岁数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事儿了,在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歌剧艺术家还差得很远,路还很长。尽管男高音非常难带,但我还是会尽全力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
为了北大12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歌剧研究院的师生特地精心筹备了“舌尖上的歌剧”专场音乐会。戴玉强强调,歌剧研究院一直鼓励学生发展和锻炼,这次演出完全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作为辅助指导,帮助把关演出细节。演唱作品都是歌剧研究院新创作的或者社会上新创作的歌剧片段、选段、精华部分,演唱形式包括独唱、重唱、表演唱,这是一次歌剧研究院全体师生的献礼。
编辑:槑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