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曾有着一往侠情。12月18日晚,《三少爷的剑》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映,三少爷与燕十三、慕容秋荻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折射出了人内心那个复杂的江湖。
雨夜长桥,湖山浩渺,影片开头便充满了江湖的深邃与不可捉摸感。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烟花柳巷的风光旖旎,纸醉金迷;农家巷陌的纯然质朴,烟火气息。这些看似相差甚远的场景,逐渐勾勒出三少爷谢晓峰扑朔迷离的身影。生于江湖名门,他的出身决定他是一个剑客,然而他的内心却厌弃杀戮,向往做个隐士。他想抛弃江湖,江湖却不肯抛弃他,因而陷入挣扎。就如秋荻所说,“太阳生来就是在天上,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拖进泥里?”这种内心的撕裂感,让三少爷这个人物充满了张力。
与江湖的风云变幻相对的,是民间生活细碎的悲欢离合。风尘女子小丽,受难之时依然不忘拿取金珠,固然显得可悲可笑。然而在金钱的执著中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渴求,与对爱的期待。她在秋荻面前不卑不亢地说出,“我挣的钱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比你们的干净得多!”苗子只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做的是最卑贱的职业——挑粪。然而他的身上却有一种对生活原初的热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母亲老苗婆则会把最好的吃食留给阿吉,张着牙不全的嘴大笑,充满了小人物质朴的温暖。他们的死,成为迫使谢晓峰回归江湖的重要原因。
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则是燕十三这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始终活在三少爷的阴影中,重症不治、心如死灰地自掘坟墓后,却决定出手为村民们打抱不平。正如“战”的意义是“非攻”,“侠”的真正意义在于“止杀”。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人,最后教会了谢晓峰如何在“非杀”中践行正义,让谢晓峰重新拿起弃置已久的剑,在门派斗争中担负起责任。杀人是剑法,救人也是剑法。
印度经典《薄伽梵歌》曾说:“人皆有责行有为,业果岂为人左右,勿使业果为动因,亦莫痴执无为过。”人生于世间,就要承担与自己身份相对应的责任。而如果执著于无为,便会打破世界运行的规律。一旦秉持正义的人放弃行动,世界就会被行不义之人统领。然而一个人如果承担了责任,就必须要承担与之相应的后果。行侠仗义的同时,必然会招致仇恨,必然会引致血光与死亡。冤冤相报的世界永无止境,当被他打倒的武士含恨说,下辈子依然要报仇时,谢晓峰淡然地一笑,“好,欠下的我会还的。”那一刻,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与一种坦然与悲悯。
古树枝蔓缠绕的佛像,手中的柔枝伸展出一缕绿意,佛像始终以悲悯的目光,笑看这世间的爱恨情仇。慕容秋荻对权力与爱的执念,竹叶青的求不得,以及各个门派的恩恩怨怨,在佛的眼中无非是三千大千世界里浮光掠影的一瞬,却是人类痴迷一生的所在。
影片固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江湖恩怨和儿女情长的情节略显老套,台词也时常让人有瞬间出戏之感。改编经典的作品很难囊括文字所能包含的丰富内涵,但如果脱离文本来看的话,也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影片。“如果手中没有剑,我就无法保护你;如果一直握着剑,我就无法拥抱你”,剑在东方总是有着诸多文化隐喻的。影片的最后一幕,谢晓峰和小丽坐在燕十三的牛车上,一缕柔光打在他们的脸上,他坚定地说“行侠仗义,整顿武林”。从天下无敌的三少爷,到无用的阿吉,再到那个整顿江湖的谢晓峰,他最终选择了拿起燕十三的剑,仿佛走过人生的三境界,最后看山依然是山。江湖飘渺,又有谁能识其真意,或许真正打动人的,便是那份匡扶天下的责任,与挣扎过后积极入世的担当。
实习编辑:赵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