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巴贝特之宴》:信仰之宴

时间:2020-12-31    刘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本科生)    访问量:

  12月24日晚,“大讲堂艺术影院”系列展映活动影片之一,改编自丹麦作家依萨克•丁尼森的同名小说、由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执导的影片《巴贝特之宴》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映。这部首映于1987年的影片,曾在奥斯卡金像奖与戛纳电影节均获殊荣,在上映后的三十多年中,以其别致的艺术风格与独特的画面质感,备受影展策展人与观影者青睐,在世界各地的独立艺术影展与电影节多次重映,在岁月流转中仍具有令人陶醉的魅力。

  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在一场访谈中谈到:“毫无疑问,由始至终这都是一部爱情电影。”关乎神圣之爱、心灵之爱与美食之爱。影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故事中丹麦僻静的村庄与外面的世界形成微妙的构造。在村庄内,一位虔诚慈爱的神父培养了两位才华横溢而又品德端庄的女儿,两位女性分别拒绝了来自将军和法国歌唱家的爱情,在父亲去世后一如既往地为村庄教会奉献自己,同整个村庄的居民一样过着虔诚节制、保守清贫的生活。而一位来自巴黎的难民女性巴贝特引出了另一重空间,巴贝特是落难的是巴黎主厨,被两姐妹好心收留后一直照顾她们的起居,在她中了巨额彩票之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以一场纯正的法式大餐来回馈两姐妹和所有居民。

  “舌头这奇怪的小肌肉,人类的一个神奇的器官,同时也是释放恶毒的源头。在我们庄严地向我们伟大的神父致以敬意的日子,我们会用舌头为他所做的一切祈福。”影片借一位清教徒之口念出一段诗歌般的独白,建立起口舌味觉与神圣信仰之间的联系。肉体层面的快乐享受固然不能填补精神乏味的空洞,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是一种清修苦行的必要,人们无法只靠虔诚、赞美和想象来虚构神的馈赠与宗教的滋养。一场盛宴使那些固执猜忌的人变得美丽而和谐,品尝食物后的居民们,难以抑制的笑容在嘴角自然而然地流露。这是巴贝特的艺术。

  “艺术家的内心发出长长的呼号,响彻这个世界,给我机会让我做到最好。”在影片后半段对巴贝特准备宴会的刻画中,无处不体现着巴贝特作为一个纯粹艺术家的技艺与审美。在前景特写切开一个黄熟的木瓜,镜头随着收回的手和刀具转换到鲜润的浆果,画面展现出一种诱人的宁静。导演尊重场景里所有的事物,并捕捉器具与美食氛围融合的瞬间,从瓷器到果脯、甜点,巴黎风物的鳞爪,旧时代的菜谱,导演还使用音乐捕捉原著小说的声音,一切都带有经典的光辉。

  据说,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谢在拍摄影片前参考了不少经典绘画,最终使影片画面呈现出如传统绘画般柔和细腻的色调,似乎带有黄金时代画家维米尔的印记。不论是静默在灰蓝色的雾霭中如谷垛般的屋顶,还是居民们在夜幕时分从小屋中走出时,每个人肩上的斗篷和屋顶构成形状上的呼应,以及当巴贝特站在海边看着白色的海鸥贴近着海面轻轻划过,海面上浮泛的仿佛是十七世纪油画中的灰白笔触。

  宴会结束,享受过美食后带着精神满足的两姐妹来到厨房,巴贝特依然保持着宴会主理人的素养,一丝不苟地整理餐具。

  “现在你又一贫如洗了。”

  “艺术家是绝不会贫穷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北大讲堂立场。

  编辑:梅笑晗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