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狗十三》:成长这把剪刀

时间:2018-12-12    王子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    访问量:

  “狗十三”,好奇怪的名字。“狗失散”的故事,牵连着成长的一切挣扎,全部缚在李玩遇见狗的十三岁上。这部被封禁了五年、对成长最“感同身受”的解构,也许能够让我们惊醒,原来我们都曾被成长这把剪刀,一刀一刀地剪去身上的刺,变得顺从,得到驯化。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影片以李玩的独白开始,她讲述的“平行宇宙”的幻想,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每当她感受成长的阵痛时,她便诉诸于这样一个宇宙,在那里,与其说她渴望能“做出不同选择”,毋宁说是渴望逃避“被修剪”的痛苦。平行宇宙承载着一个“理想”的世界,于是它不得不与“现实”遥遥相望;当梦醒后,李玩看到脚下的仍是那么锋利的现实……我们得以在那个乌托邦中流连多久,仅仅取决于我们被修剪得遍体鳞伤后,能麻木多久而已。

  但这毕竟讲的是一只狗与一个女孩的十三岁。这部影片将“狗十三”译为“Einstein and Einstein”,可以解读为原爱因斯坦和被拿来顶替的假爱因斯坦;但笔者更愿意将其视为李玩与爱因斯坦这只狗的代号。在李玩对两只“爱因斯坦”均由格格不入到同病相怜的态度转变中,几处镜头视角切换,时而以李玩的眼光审视狗,又时而转为以狗的角度打量李玩。这样的人称变换,是交流的过程,灵魂互通的过程,是一个“共情”的过程。不仅狗与人是如此,人与人更是如此。

  这点“共情”也可用于教育。片中的父亲一面称女儿初三要抓紧学习,另一面又喜得小儿子;她在痛打女儿后抱着女儿忏悔,也在驾驶位上因前妻的电话而像个孩子一样落泪。“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多么经典的中式教育缩影;“养不教,父之过”,又是多么约定俗成的道德绑架。父亲总是不懂女儿,因此女儿总是要试着去适应父亲。我们在看到李玩遭受皮肉上的毒打、心理上的不理解不尊重的同时,也得以感受一个父亲的苦涩与无奈。这份更加深沉的矛盾人格,告诉人们:成长不只属于十三岁,它也属于四十三岁,它剪去的不只有幼小的侧枝,也有已经成熟的老去的藤蔓。当李玩望向呜咽的父亲,她已明白了这一点,于是她才能擦去这把剪刀上的鲜血,去面对、去见证、去包容她弟弟的成长。无助的小男孩在冰场摔倒,一次次叫喊着别人来扶,却只能一次次自己挣扎着爬起来;此时李玩已是个旁观者,作为一个已被修剪得近乎圆滑的模子,看着曾经的自己。

  令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李玩模仿姐姐的样子,在镜子前撩起上衣的那一幕。这一幕之所以令人脸红,无关肉体,而是这幕镜头所刻画的心理真实得令人瞠目。王家卫说,电影是一面镜子,很多时候,你会在一部不那么大阵势、不那么疯狂、不那么科幻或史诗的温馨小品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当李玩看向镜子中刚刚发育的自己,那完全关乎一个懵懂的少女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对于被爱、被欣赏、被抚摸的渴望。这让人想起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它们同样地将女人的心理描摹得如此真实,甚至是可爱的、可怜的。从这一幕中,我们又如照镜子般看见了多少个成长中的自己,多少次自我欣赏与自我怀疑呢?

  萨特曾说:“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不过一个人的成长仿佛是与之相反的过程,它像一把剪刀,剪去我们所有的刺,悉数磨平我们的棱角,我们渐渐剥离自己,我们所百依百顺的不过是这个世界,在那时我们也不再是个孩子。

  有多少时刻,我们也幻想过那样一个平行宇宙,想像电影海报一样,对这个世界痛骂一声“狗13”!然而岁月的磨砺让我们学会闭起嘴巴,喝干那杯酒,吞下那口狗肉,并淡然地与从前的那只狗告别。“你可知道对我做过什么最残忍,就是你狠狠地把我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

  编辑:梅笑晗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