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我和我的祖国》:一起见证历史

时间:2019-10-16    王嘉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本科生)    访问量:

       10月10日晚,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映。作为一部献礼片,它圆满完成了任务。名气与实力兼备的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各种服化道工作组,被媒体称为电影“梦之队”。影片剧情发展结构紧凑,泪点与笑点齐飞,布局谋篇新奇巧妙。

       影片由《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七个片段组成,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是每个单元之间导演的叙事语言又有不同。开头的汉字书写,是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这种书写中,历史宏大的时间画卷缓缓向观众展开。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笔的种类也从毛笔变化到铅笔,和将要引出的片段密切相关。这七个片段发生在祖国疆域的东西南北,呼应着多个民族的共通情感,每个片段都以国歌、国旗这两个象征国家的符号作为串联,彰显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紧密关系。

       各个单元的剧本百花齐放,既有像《相遇》单元一样,娓娓道来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有像《回归》单元一样,采用多条线索并述,打乱自然叙事逻辑,完整展现香港回归背景下不同岗位人物的心路历程。演员的精湛演技也在短短的出场时间内,将小人物的性格生活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影片摆脱空洞、走进生活保驾护航。在拍摄手法上,该片也可圈可点。比如《前夜》中有很多工程师林治远推算最佳方案、反复试验的情节,一个人的思考容易拍得乏味而尴尬,但导演用多机位拍摄的方法,运用大量推轨镜头,反而更好地突出了情势的紧迫性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张力。

       与其他献礼片不同,《我和我的祖国》更“接地气”了。它不再像《建党伟业》《建国大业》一样,着力塑造一批历史名人的英雄事迹,而是将镜头聚焦到见证历史的平凡人物身上,呈现“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于角色是见证,于观众是重温、是回忆,也是重新记忆,让影片更具有带入感。所谓的“代沟”,往往就是个体生命的记忆不同,因此无法连成一个整体。对于许许多多人来说,这部电影将他们带去了祖辈或是孙辈的时代,大家共同感动,也共同自豪。

       虽然影片整体表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观念,但是每个单元中的“英雄”都有血有肉。《夺冠》中的冬冬在球赛播报完之后委屈地大哭,《北京你好》中张北京送票时的一脸不情愿,《护航》中吕潇然被选作备飞时难过的泪水……他们既是惦记着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普通人,也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剧中的人物欢呼雀跃,观众也随着他们欢呼雀跃;剧中人物为国家、大众的利益而牺牲掉自己的利益,为更崇高的利他思想而奋不顾身,观众也被深深感召,重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影片末尾,当《我和我的祖国》的音乐响起,千千万万普通人出镜,同唱《我和我的祖国》,讲堂观众厅内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甚至到字幕播完也没有人离去。观众反响如此热烈,也可谓是对此电影最高的认可了。

       编辑:张珏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