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超脑48小时》: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分裂48小时

时间:2016-06-23    张雪(北京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    访问量:

  5月28日,美国大片《超脑48小时》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映,这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在能否在北大的屏幕上获得观众的肯定呢?

  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来评价这部电影,笔者觉得这部原名叫做《罪犯》(Criminal)的电影确实是这两年来特工电影领域内为数不多的态度认真的电影。剧情大概讲述:知悉国家机密的CIA探员比利•波普被西班牙恐怖分子杀害,依靠弗兰克斯博士的记忆传输技术,CIA将波普的记忆植入了一位极度危险且无法预测的罪犯杰里科•斯图尔特大脑中,他必须摧毁企图攫取国家机密的犯罪组织;一片混乱中,在48小时的时间里,杰里科随时在于精神分裂的自己斗争,最后他为了救回比利•波普被挟持的妻子和孩子,与犯罪组织展开殊死搏斗。

  从影片的设定来讲,似乎都是些陈旧的情节和人物,以及陈旧的场面调度和背景音乐。但是从电影风格冷郁的宣传海报中可以看出,本片意在强调“超脑”的概念。笔者从电影开始就试图发现导演表现伦理争议的蛛丝马迹,然而直到影片高潮即将来临之际才明白导演或许只是一个性善论者——因为额叶受损童年不幸而十恶不赦的罪犯在接受脑电波传输后就渐渐被“爱”所感化,成为一个有情感有正义感的人。这就与一般意义上的特工电影有本质的区别。诸如《007》和《碟中谍》一样的大片更注重宏大的场面,人物之间激烈的对抗,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国家利益和讽刺政府,对于情感的讨论只是副线。再比如所使用的科技手段,本片只有一个,就是所谓“超脑”,而上述其他电影好像是堆砌起来的现代科技成果展览会。

  从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来看,本片没有出彩之处,甚至在镜头转换和剪辑上都表现平平,尤其是类似警匪追击这种需要高频次镜头切换的场景和枪战场景,都没有做到给观众以视觉冲击。但是导演做的最好,也是让笔者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成为好电影的理由是——男主不是完美的特工,恰恰相反,他原本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即使是他被换脑之后,他还是杀死了押送他的特工,毫无理由地胖揍路人甲乙丙丁。但这样才是真实的,男主的情感转换并不是一秒之内完成的,他内心的善良就像人的回忆一样,一点一点,一段一段慢慢地占据他的大脑,使他不再冷血无情,不再嗜血成性。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情节的递进和逻辑顺序才会顺畅;也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观众时刻在为主人公的命运揪心,甚至会在男主被死去特工的记忆折磨的时候、在男主与死去特工的女儿一起玩耍时为男主所感动。

  本片与几年前一部叫做《源代码》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关于大脑的高科技,同样是完成国家任务,两部电影都貌似涉及到了伦理问题,却又都一笔带过。不知道两部电影的票房表现是否也会相同?从现场的上座率来看,这部电影远远没有《美国队长》高,甚至可能没有靠下跪吆喝票房的《百鸟朝凤》高,但笔者私以为看多了话题电影,来感受一下“冷门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

  编辑:张珏 实习编辑:曾笑盈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