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起跑线》: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

时间:2018-05-23    张菲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级本科生)    访问量:

  5月18日晚,印度电影再度来袭,针对择校招生问题的《起跑线》在讲堂观众厅上映,看印度父母如何为子女上学问题绞尽脑汁,花样百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这部影片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起跑线之争与其说是孩子们之间的比拼,不如说是家长们之间的战争,金钱、人脉、权力……一切能压住对方的武器通通上阵,不顾一切地将阻拦自家孩子上名校的障碍清除。

  片中的母亲米塔怂恿丈夫拉吉搬家,仅仅是因为德里文法学院“不招收距离学校三公里以外的学生”。当他们安顿在富人区,战争序幕拉起,拉吉和米塔雄赳赳气昂昂奔赴进入名校的战场,可,他们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于是,他们请作家设计自己都难以置信的简历,让设计师掩饰土豪风的穿着,请专业人士模拟面试……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那份通知书下达,然而,最终等来的只是一句“可能他们不想收服装店老板的孩子”。

  就在他们心灰意冷之际,贫困指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重燃希望的他们没放过这次机会,于是他们再一次搬家,搬到一个脏乱差并且充满疫病的贫民区,抛弃富贵生活,抛弃英语等象征地位的东西,与悍妇争抢水管,试图挤上没有一丝空隙的公交,与检查人员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名额。

  “孟母三迁”的结局到这里似乎就可以画上句号,故事的高潮就在此,在贫民区认识的好朋友希亚姆,真真正正的贫民,他的孩子遗憾的失去了上名校的资格,主角的思想也由此产生变化。

  古有孟母三迁,只为给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今有孟母三迁,只为离名校更近一步。名校是进去了,学校设施很好,老师也好,却没教给孩子“在没有电视和玩具的环境下,如何找到乐趣”,没有教给孩子“分享就是关爱”的真谛……影片两次搬家,两次对比,皮娅因为在富人区说印地语遭人排挤,而在贫民区却能愉快地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

  环境是否影响人?答案是肯定的。环境究竟影响了人的哪一方面?人的性格。这也是古代孟母真正搬迁的目的。名校为何受追捧?因为优秀的硬件设施,强大的师资力量,国际化的教育模式等等,不可否认,名校出来的孩子的确在学习能力、学习视野上要高人一等,但同样也有着整个社会都存在的弊病——只重视能力,不重视人格培养。“少即是多,分享就是关爱,我们总是这样要求孩子,真正学会却是在巴拉特纳加尔”,最后醒悟的拉吉如是说。被精英教育冲昏头脑的家长们,往往忘记了自己作为第一任老师的职责,费尽心思将孩子丢给学校,却妄想学校还给他一个完美的社会精英。

  “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父亲?”

  教育到底该教什么?教育到底该谁来教?教育最后的成果应该是怎样?抛开资源分配不均,抛开贫富差距,抛开利益链的顽固,抛开社会舆论的刻意引导,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这个话题中来,并从这个话题中走出去。

  很喜欢片中的一首歌,“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般渴望”,其实孩子的一生也只有一次,教育的方式千千万万种。当有一天,孩子不再是简单地活成父母希望而是活成自己内心想成为的样子,教育算是成功了吧。

  电影结束,多少孟母还在三迁途中……

  编辑:梅笑晗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