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百鸟朝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时间:2016-06-23    刘丽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访问量:

  “吴天明导演遗作”“起死回生的一跪”……改编自肖江虹同名小说的文艺电影《百鸟朝凤》在上映之后吸引了诸多人的关注与讨论。5月23日晚,这部影片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上映,以一个略显伤感而悲壮的故事,引发了观者无数的追忆与反思。

  影片的故事主线非常平实,老唢呐匠焦三爷看重游天鸣诚实、孝顺、肯吃苦的德行,收他为徒,并选他做接班人,传他《百鸟朝凤》这个每代只传一人的唢呐曲。然而,社会潮流变化,人们婚丧嫁娶不再请唢呐班子,吹唢呐这门技艺行将凋零。焦三爷带病吹一曲《百鸟朝凤》,含恨而终。

  影片着力刻画的焦三爷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手艺人。他组建的焦家班曾是村民们婚丧嫁娶等各项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村民中颇有威望。他不但精通于唢呐技艺,并且具有着高尚的品德与操守。即使在金钱的诱惑下,也坚持不轻易演奏《百鸟朝凤》。在传艺大会上他说道:“既然是个匠活,就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样的掷地有声的言语,让人看到了一个传统艺人笃定与担当。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是要吹给自己听的”,更是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执着的热情。

  他的两位徒弟蓝玉与天鸣则是80-9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的典型代表。一个投入城市化的浪潮,寻找不同于旧有的新机遇;一个尝试坚守传统,希望能将世代传袭下来的模式坚持下去。焦家班解散,游家班难以为继,这样的尴尬阶段正是象征着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挣扎与调整。在电影的最后,县里的文化局长拜访了游天鸣。他想用影像的方式记录游家班的演奏,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然而这种抢救式的记录,也不过是传统艺术的一次回光返照。在影片结尾,天鸣独自在师父坟前吹奏《百鸟朝凤》,仿佛看到师父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如唢呐班子无可挽回的没落命运。

  唢呐作为婚丧嫁娶中必不可少的乐器,相比于其他传统艺术,其实更大程度上代表着根植于农村经济形态的传统礼制。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与经济模式的改变,这些传统必然会失去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失去生命力。影片以悲剧收尾,显得有几分悲壮。然而这样挽歌一般的悲鸣,让人多少感到无力。在此刻,文明的失落仿佛成为了一种必然,这些古老的传统究竟该何去何从,影片为观众留下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这部电影获得了诸多人的赞誉。但是让人感动与深思之余,也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从其叙事角度,似乎在刻意美化农村生活,而将城市化斥为打破田园牧歌的怪物——几位师兄刚走入城市半年,便或是被机床压断手指,或是因工业污染而身染疾病,而相比之下乡村则永远是温情而宁静的。然而真实西北的农村长久以来挣脱不去的凋敝,截然不同于影片中那种乌托邦似的美好想象。此外,影片中的农村也充满着暴力与压迫性的父权。比如少年天鸣因不想学习唢呐,在焦三爷家也没有展现出任何适合这项技艺的天赋,就被父亲用水瓢痛打,但叙述者对这一切却都怀着温情脉脉的视角,而对其实质的不合理性视而不见。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承认在商业大片和各种娱乐片的包围下,《百鸟朝凤》朴素的追忆和反思显得弥足珍贵,它饱含着的社会责任感与对传统表现出的热情让人为之动容。这部电影就如同它所描述的主角一样,本着匠人、匠活、匠品的原则,在变革的年代,浮躁的社会中,用没落中的坚守凸显出生命中的异彩。《百鸟朝凤》的片名英译是 Song of the Phoenix, “凤凰之歌”,众所周知,凤凰不死鸟,是要浴火重生的。这部电影曾因志愿宣传者方励的一跪而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而我们不禁要问,唢呐以及其所代表的人文传统,是否也能在新的历史时代中涅槃而复生呢?
 
  编辑:张珏 实习编辑:曾笑盈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