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着时间在往前走,三个迥异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两个背负着民族仇恨的相邻的巴尔干村庄。11月18日下午,获得2015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电影作品《太阳高照》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映。这是一部年轻、热情、好看,又丝毫不减深刻严肃的电影,描绘了禁忌之爱带给人的难以磨灭的力量,同时也折射出种族冲突所带来的难以愈合的隔阂与伤痛。
故事发生在自古以来便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该地区曾经属于一个完整的南斯拉夫国家,之后由于自身发展问题与外界力量的介入,南斯拉夫于1992年至2008年分裂成若干个基本按照民族边界划分的国家,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1991年,克罗地亚宣布从塞尔维亚人所掌控的南斯拉夫中独立,其境内的克族人与塞族人开始发生武装冲突,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爆发。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91年阴云密布、一触即发的战争前夕。在两族交界的小镇,一个塞族女孩热恋着克族男孩,两人决心逃离这仇恨之地,到他方追寻新生活。临走之际,女孩却被哥哥带走,男孩前去追赶,结果被对方激进的守哨士兵枪杀。一颗子弹,天人永隔,也从此埋下了仇恨的根源。第二故事发生在2001年夏,战后的乡间,人民流离失所,街道满是废墟和灰烬,房屋也是破烂不堪。一个塞族女孩跟随母亲回到故乡,雇佣了一个克族男孩帮忙整修房子。因为两族的冲突,女孩对男孩一直带有仇恨。在不断的相处中,女孩最终被男孩吸引,可是一次激情之后,面对世族的冲突,两人又该何去何从?第三个故事发生在2011年夏,一个离家多年的男孩突然回到故乡,见到了他多年未见的父母,还见到了那个曾经相爱的女孩。但是过往的记忆仍隐隐作痛,战争遗留下的创伤依旧残留在所有人心中,相爱的人又该如何面对这道隔阂?
导演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短片,折射出近二十年来巴尔干半岛的战乱局势对平民家庭情感生活的影响。三段短片,第一段纯爱之死最令人心痛;第二段表现欲望的压抑和喷薄,最具情感张力;最后一段是绵延的种族隔膜和战争后遗症,情感克制隐忍却难以释怀!导演在呼唤爱,然而爱又在政治时局面前显得微弱而无奈。影片视听构思和呈现也甚为精湛:第一段用明亮色彩凸显爱情美好,反衬战争的残酷;第二段手持却克制,契合隐忍的情欲;第三段压抑与迷离并存,契合心理。导演在视听和剧作上的才华愈甚,就愈成功地操纵观众远离(乃至漠视)历史、社会和政治,而堕入一种虚无的类型化戏剧表达中。《太阳高照》爱情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有世仇的空间和时间,而塞族和克族冲突最终沦为一个毫无厚度仅被用来消费和制造故事的符号。
导演马塔尼奇擅于利用“大特写”和“大远景”这两种有着激烈反差的镜头语言。两种镜头看似对立,却又时刻紧密呼应,让整部电影有着一种神秘的美学氛围。远景镜头下,巴尔干半岛地区广袤的土地、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战争前夕的阴沉天空,战争之后的荒凉废墟,一一被展现。其不时远眺的镜头,有着一种巨大而深沉的悲怆,彷佛不断呼唤着那遥远模糊的希望,期待终有一天到来。而在导演的特写镜头下,独立行走于天地间而显得渺小的人类又被展示得如此真实:其颈背上的柔毛,爬满了蚂蚁的手背,倒立而紧贴着墙壁的脚趾,接吻之后分开时嘴唇上的唾液,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三对情侣的关系是值得考究地循序渐进,最初不谙世事的小情侣最亲密的行为是在青草地上打闹,第二对剧烈突然的性描绘何尝不是一种释放,第三对则有了共同的孩子,而最后一幕的阳光预示着希望,对个人、对种族,又或者对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影片从头到尾没有选用战争镜头,却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仇恨,情感的自然流露更令人唏嘘。
影片中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夏天,游泳的镜头也交相呼应。Jenela犹如快活的精灵,Sasa则是在水中释放压抑许久的真我,而Luka在狂欢派对后跃入水中近乎沉溺的镜头似乎就是他负重累累的人生的无声总结,然而他并没有沉没,而是浮出水面后选择承担责任。海水无法感受游泳者的不同心境,但这并不会影响每一个体的独特性,或许仅是为了逃避烈日,或许是为了释放压抑的欲望,或许是渴望短暂的彻底自由,或许是为了在沉溺中寻找真实的自我,或许是旁人猜不透的过于深刻或极度浅薄,或许我们根本不应该对存在的理由穷追不舍。
三个故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之处又在于所有故事就在太阳下这么日常地发生着,轮回往复,周而复始,仇恨不尽,悲剧不止。十年又十年的时光流逝,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依旧明显,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在萌芽。
请让太阳高照,让高墙倒下,让爱情萌芽!
实习编辑:赵朕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