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3D科幻电影《银翼杀手2049》在讲堂观众厅上映,时隔35年,关于“何以称之为人”的问题再度在银幕上得以探讨。
“自我怀疑”的主线始终贯穿在这部影片中,作为一名银翼杀手,K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复制人的身份,然而在追踪过去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复制人,是“born”而不是“made”。当谜底最终揭晓,K知晓自己依旧是一个普通的复制人,但在经历了心境一系列的大起大落后,《银翼杀手2049》更加深入地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记忆即便不属于我,难道我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吗?”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下雪的场景,K两次用手掌接住飘落的雪花,同样的场景却是不同的心境。第一场雪,在K问完安娜,确信自己是生出来的孩子而不是复制人以后,他用手接住了雪,觉得自己拥有真实的人生,他用手感触自然,体悟自己真实的存在;第二场雪,在K确认自己依旧是复制人后,自己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再一次用手接住了雪,他在做这同样的事情时,感觉是否还是真实的呢?或者说,有关真实自我的评判是否那么绝对,那么重要呢?
另一条更为浪漫的线索是K与他的全息投影女友Joi的爱情故事。身为复制人的K受到真正的人的嫌弃,因此他只能将感情寄托在这个人工智能的产物上。Joi温柔体贴,陪伴着K,鼓励着K,深爱着K。但是Joi只是科技制造的虚幻的光影,是可供购买的产品,是精准编辑的程序,Joi的感情会不会只是被设计的产物?这个问题拷问着K,也拷问着每一个观众:真与假的分辨标准是什么呢?区分真与假很重要吗?
影片的质感非常真实,近三个小时中都能沉浸在银翼杀手的宏大世界里,既有让你沉浸其中的科幻,也饱含着科技面纱之下的浪漫。蓝黑与橙红的奇幻瑰丽的色调渲染出苍茫与孤寂,巧妙的构图和光影变幻给这部电影增添了更多视觉的享受。明暗交错,亦真亦幻,阴影的投射暗示着人物情感的变化,精致的画面将人带入那个复杂缤纷的时空。
从1982版《银翼杀手》开始,就抛给观众一个永恒的追问:何以称之为人。我们能从影片中看到传统意义的人,复制人,以及全息投影出的“人”。这几种不同的“人”究竟是哪里有本质的区别才被区分出“人”的概念?他们的生活究竟算不算真正的人生?这部电影中复制人受到其他人的歧视,他们被其他人自然地视为奴隶,但实际上除了生殖力,复制人与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能过自己安逸的生活。人工智能的产物Joi在这里的形象比人还要富有真情,要更有血有肉,但是她的手掌甚至不能接住雨水,她的定位又该在哪里?安娜虽然拥有真实的记忆,但是与外界隔绝,她生存的环境完全是投影出的假象,她的生活算得上真实吗?
事实上,《银翼杀手2049》引人入胜的地方正在于其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模糊设定。K的真实身世,Joi对K的爱是否源自真情,乃至人与仿生复制人的区别,人性的构造和定义,这些问题影片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K被给予了希望,到结尾一切却又回到了原点,他在雪地中形单影只,作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复制人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关怀,只能沦为他人的棋子。当他注视着大型全息广告中的Joi,仿佛在质疑着周围所存在的一切的真实性,随之却使他内心的某种信念更加坚定。正是这些模糊表达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了观众内心的触动和思考,将影片拉入了一个更深层面的思想维度。
“我们都期待自己的存在是特殊的,到头来却平凡不已。”特殊与平凡,源自人的主观。K认为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并坚信不疑,但一路的探索却让他不再执着于特殊与平凡。伸出手接住落雪的那一刻,该是怎样无言的悲伤。或许,经历了这些,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人”吧。
编辑:梅笑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