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记者评论

《二十二》:历史沉淀,我们活着

时间:2017-09-22    谭卓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6级硕士生)    访问量:

  9月3日晚,讲堂观众厅里格外严肃,也格外安静。纪录片《二十二》在荧幕上安静地放映着。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中韩历史学者认为主要是通过诱骗和强迫。”这是百度词条上对慰安妇的解释。如何称呼这些老人,导演郭柯也在影片中强调过,“‘慰安妇’不是我们对这些可怜的老人的称呼,我们只是套用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日本人提出来的”。奴隶,诱骗,强迫,这一个个击打人心的词汇是我在观影之前对这个群体的认识。在观影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源自岁月积淀的静谧和来自饱经风霜的心的力量——岁月可以冲淡记忆,掩埋痛苦,即使撕开伤口的时候鲜血淋漓,但是人们在长久的岁月中滋生了抵抗痛苦的力量,将心灵进一步打磨,也逐渐将自己的生活归于平静。

  如果要用三个词来描述这部影片,我想应该是——朴素、静谧、真实。影片的开始,镜头将我们带到了一座充满田园气息的农家小院,绿的背景色让我们感受不到那段历史的窒息,这是二十二位老人之一的家。一直以来,人们将慰安妇看作一个群体,化为一个符号,揣测她们过着如何悲戚雷同的生活。《二十二》却用了极度克制的拍摄手法,拍摄了老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思想。老人们静谧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带着历史的伤疤。她们过得如此安静,远不像我们这些要替她们摇旗呐喊的人那样张扬。

  老人与老人之间是不同的,有的老人孤身一人,对韩国摄影师的摄像机非常感兴趣,听不懂韩语却不停地与摄影师沟通,开心得像个孩子;有的老人害怕影响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出镜,因此我们只远远地撇到一眼她的家;有的老人一生未育,回忆起曾经抗日的往事,依然悲愤得像一位女英雄、女战士,巾帼硬气;有的老人是幸福的,儿女环绕膝下,把那段不堪的过往深埋心底,在有孙辈在屋里的时候,是不愿意说起过去的;有的老人内心充满温柔,每天给串门而来的猫妈妈和她的小猫们做饭吃;有的老人的仇恨轻得像一口烟,对待看望她的每一个人都很好,不分国籍。

  影片并不像我想象地那么沉重和压迫,更多看到的是人性的温情,人性的坚韧,老人们饱经沧桑之后的澄澈心境。老人们往往一开始回忆屈辱的时候都很平静,仿佛在复述别人的生活,言语间漫不经心地假装那是一段平凡的往事,但是却逃不了在阐述中突然泪流满面戛然而止:“不说了,我不想再想起”。她们在社会的偏见和周围的目光中夹缝生存,所以其实最不愿意提起那段往事的,是她们,承受自己的过去被揭开暴露在空气中任人们指指点点的,也是她们。她们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了,但是她们的境况却没有实质性的好转。她们静默,她们伫立,她们隐忍。更多的时候,她们在鸡毛蒜皮的生活中找到支撑自己好好活着的信念和勇气,她们感念父母丈夫子女的不离不弃,感念前来看望她们的人,感念从韩国、日本打过来的越洋电话,感念生活中一切美好的细节,年至耄耋,却由衷地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热情。

  影片的结尾是一场葬礼,葬礼过后,白茫茫的土地仿佛静止,然而四季轮回,大地重新焕发出新绿。“这世界这么好,吃野东西也要继续留着这条命来。”韦绍兰老人的这句话不知道让多少人的眼泪一下掉出眼眶。

  截止到8月12日,影片中的14位老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的凝视还是来得太晚了一些。惟愿历史生长在每个人心中,惟愿每一位观影者,都感受到老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忍耐和真情,怀着敬畏的心情,点燃对生活的耐心和热忱,分辨历史的真假与美丑,将她们安放进心灵的深处。

  编辑:槑槑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