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DC漫画公司旗下众多英雄相比,海王似乎并不属于光芒四射的那一类。在去年群雄集结的《正义联盟》中,海王的露脸虽象征着海洋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加入了捍卫正义的战斗,但并未在很多非DC漫画粉丝的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这部独立电影上映后的斐然战绩,却仿佛正对应着其主人公亚瑟•库瑞从一个不被人看好的半血“野种”到最终证明自己是海洋真正王者的“逆袭”命运。
“失落的海中之国”作为世界海洋民族文明史中一个母题性质的话题,源于人类先民对于繁荣富足、技术发达、秩序和谐的理想王国的想象,“亚特兰蒂斯”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两部对话录中,首先记载了这个拥有过辉煌文明的“亚特兰蒂斯”从海神创建到最毁灭于大洪水的全过程。当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中的王国被呈现在大银幕上,被隔绝于遥远历史时空中的文化记忆也似乎重新回到我们的脑海。
《海王》中最为人称道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和背景设定中的这种神秘色彩和历史纵深感相契合。影片中令人震撼的美好画面,不仅是由于导演一改DC超级英雄电影前作中的暗黑风格而大量引入彩色元素,更得益于缤纷的色彩与“水”元素配合而产生的柔化效果。陆地上的亚特兰蒂斯让人联想到的是帝国式的恢宏威严,然而到了水下这个世界才尽显其玲珑与梦幻。战斗场面的设计同样体现了对“水”所蕴含的美学效果的精心挖掘。在海王与奥姆的第一场比试中,流线式的灵活动作设计与随着人物动作或旋转、或倒置的镜头,都高度还原了水底的阻力和失重环境,在凸显与关注力量比拼的陆地战斗的差别中诠释了海底这样一个“异空间”的特质,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二元关系,是贯穿影片戏剧冲突所在,也构成了海王这个形象身上的最大看点。在母亲亚特兰娜的眼中,亚瑟的特殊血统身份意味着他肩负“沟通陆地和海洋的伟大使命”,却也一度造成了他游走在两个世界、两种文明中的“文化孤儿”般的身份困局。影片中火之环决斗开始前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亚瑟孤零零地聆听着观众席上子民的嘲笑和嘘声,背后的显示屏上是颇为刺眼的“half-breed”。温子仁在人物塑造上同样打的是“边缘人”与“他者”这张在近些年银幕上堪称政治正确的王牌:摆在亚瑟面前的难题不仅是和兄弟的王座争夺,更是这位万众瞩目的“海王”何以被真正接纳为“海”的一部分,以及如何在这种文化的裂缝中重新认知自我。
细细想来,这个奇幻王国的前史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寓言?统一的王国分裂之后各个族群演绎着不同的命运,甚至分化出了文明上的高低层级关系:有的延续着辉煌,有的在科技与武力方面停滞不前,有的消失在黄沙中,也有的退化成为残暴的非智慧生物…...陆海冲突的诞生除了奥姆王的权谋和野心,还颇有意味地指向某种历史轮回:曾经的亚特兰蒂斯因国王的过度贪欲而陷落海底,当今人类世界对海洋的无节制破坏和索取,也即将把陆地世界带入毁灭当中。奇幻世界和现实世界在此形成了一种镜像关系,站在海底看向镜子另一面的人类世界,引发的是我们人类文明进程的深思。
回归故事情节本身,温子仁一贯的流畅叙事风格使得《海王》整体并未出现DC电影一贯为人诟病的那种逻辑死穴和突兀转折,却在对“超级英雄”这个主题的回应方面有所欠缺。比如,在对作为挫折与考验而存在的两个情节“火之环”决斗失败和夺取海神三叉戟的处理上,前者在湄拉的中途营救中被一笔带过,后者则以一个“亚瑟王与石中剑”式的场景斩断了观众对于更多曲折情节的期待。这些强度上稍显无力的“挫折”在推动英雄内心成长方面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也缺乏与叙事对应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展开。相比之下,来自母亲 “天选之人”的暗示以及湄拉与导师维科在紧要关头的“鸡血”似乎才是一系列行动背后的真正推力,使得真正的主角海王反而成为了一个“被推上王座”的英雄。
那么究竟什么才能真正沟通起两个在时空中经历了久远阻隔和深深误解的世界?影片场景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来回切换,亚瑟与湄拉在冒险中逐渐理解了彼此的世界,也领略了两个世界共有的那种值得人守护的美好——想必这才是《海王》借助一个个美轮美奂场景背后所表达的那种美和力量的真谛所在,才是两个世界合奏出的最美妙的“水花”交响。
编辑:梅笑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