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媒体视角

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话中华戏曲当代传播

时间:2017-11-03   访问量:

  中新网上海11月1日电 (王子涛)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解析“中华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以“良辰美景,姹紫嫣红——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播”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11月1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上海戏曲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以“紧抓潮流接触点 寻找戏曲发力点”为题进行开题演讲。她表示,“戏曲是集各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审美艺术,它既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特点,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更以近年来上海戏曲“走出去”实例,分享中华戏曲在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
  谈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剧作家王仁杰表示,“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走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只有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继承与弘扬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色,又能包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返本开新,才是戏曲走向世界的‘王道’。”

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戏曲论坛聚焦中华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发展“新征程”。 王子涛 摄

   走出国门 戏曲从“文化交流”到“文化名片”
  刚刚结束美国大都会海外演出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表示,“要走出去,如果亦步亦趋按照西方的模式、西方的口味、西方的价值观去改良,是走不通的。我们要寻找自己的路,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传播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
  京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片”,同样致力于京剧交流的戏曲名家魏海敏分享了她的故事。2009年魏海敏与世界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合作《欧兰朵》,交流与碰撞让东西方文化浑然一体,更让她深切体会到国际影响力的同行是我们的影响力放大器,也是极好的助力。而另一方面,中华戏曲“走出去”需有成套的文化事件策划,由专业策划人规划执行,以帮助当地观众更好地了解演出所蕴涵之中华文化。
   走向社会 传播以“端点”带“全面”
  从“戏曲春晚”到《喝彩中华》,戏曲的宣传形式由“节目展示”变成了“全民参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副总监、副总经理张颂华提到,除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应努力探索新媒体传播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的互动传播格局。从受众出发、从欣赏习惯出发,政府、媒体、自组织、校园几方合力,推动当代戏曲的传播与传扬。

  戏曲黄金年代,编创团队在规范创作中,提前植入,借助当下“时髦”的宣传口径,在不失剧目主题引领性的同时,让剧目自身带有传播性元素。最近新编京剧《大宅门》成了戏曲圈的“头条王”,作为该剧的编剧、导演,北京京剧院青年编导李卓群表示,“我们的戏演什么?从哪里来?演给谁看?这是作为一个编剧、导演、制作人,在创作之初明确的概念。写戏导戏演戏做戏,只要是给观众看的,就要顾及‘座儿’的感受与共鸣,这绝不是艺术家的借戏抒情与自娱自乐。”

  走进校园 舞台从“剧场”到“校园”
  上海沪剧院院长、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副主任茅善玉不仅引领上海戏曲刮起“海上风”,还将这股“文化之风”吹进了校园。她认为,戏曲进校园,既要“走进去”也要“请进来”,现场还以实例凝练近年来“沪剧”进校园的经验。
  近年来,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成了全国戏曲爱好者必去的“打卡点”,很多演出甚至一票难求,面对这样的新气象,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主任刘寿安说,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北大文化艺术中心,秉承北大艺术教育传统,肩负艺术普及与传承责任,深化与国内各艺术院团的合作,不断将优秀的戏曲作品带给北大师生,影响力辐射周边高校和地区。
  相较大学校园的欣欣向荣,中小学校的校园推广也有声有色,这里不仅充满了生命力也包裹着孩子们的好奇心,戏曲进校园在他们心中播种下“中华戏曲”的种子,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11-01/8366140.shtml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