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活动报道

管理服务

嘉宾访谈

记者评论

媒体视角

讲堂公告

志愿服务

合唱团动态

剧团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艺术课堂> 课程回顾

感受泥巴与金石的生命张力

————艺术课堂带您走近雕塑艺术

时间:2014-12-24    王秋懿    访问量:

  12月23日晚,“艺术课堂?鉴赏篇”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开讲新篇章“走近雕塑”。本次课堂由中央美院的杨红志和董辉杰两位老师主讲,杨老师从中国雕塑和欧洲雕塑的历史渊源讲起,详细地对比了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异同,董老师则从一位雕塑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雕塑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

艺术课堂走近雕塑

  两位主讲老师都与中国雕塑泰斗钱绍武先生有着极深的渊源,董老师曾任钱先生的私人助理长达十余年,而杨老师则是钱先生的关门弟子,与钱先生合作完成了多部广受赞誉的作品,深得先生真传。

  讲座伊始,杨老师首先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美感的商代少女佣的图片:图片上的少女身材颀长,容颜温婉,华美的服装隐约衬出姣好的身材曲线,嘴角一抹若有似无的微笑更是为其增添了一分神秘的风采。这个雕塑作品虽然出土年代十分久远,但其神情依然与当今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毫无二致。在介绍了这部作品的背景和来源之后,杨老师又展示了许多张精美的雕塑图片,他指出:中国的雕塑艺术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从夏朝极富神话般想象力的动物形状雕塑器皿,到汉朝活泼自由、大刀阔斧的墓葬雕刻,再逐渐发展到宋朝将雕塑与绘画艺术高度结合,明代的人物刻画更加写实……在杨老师不疾不徐的讲解中,观众们仿佛亲身穿越了中国雕塑的历史。

杨红志讲述中西雕塑历史

  在描绘东方雕塑艺术的同时,杨老师还对比了同时期欧洲雕塑的风格。他强调西方的雕塑往往更注重对人体的刻画,崇尚科学、准确地雕刻出体魄强健的人物肖像。在讲座的最后,他又依据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了三点造成东西方差异的重要原因:诗歌、神话等文学作品以及其中暗含的对人类的态度。西方自古以来就崇尚身材健美、具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刻画并欣赏裸体人物形象;中国的艺术家们则倾向于关注人和自然万物的神韵,并不注重对其形象真实性的考察。

董辉杰介绍雕塑语言和基本规律

  在讲座的下半场,董老师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详细地为观众介绍了雕塑的语言和基本规律。他提出雕塑的三要素在于体积、雕塑感和基本形:“体积”是最基础的雕塑形态,“雕塑感”是通过艺术手法为一个“体积”赋予生命的张力,坚持“基本形”则意味着作雕塑作品的核心思想是宜简不宜繁,让整个作品的风格一以贯之。

  由于时间有限,两位老师准备的许多精彩内容只来得及进行简单地展示,讲座结束时观众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今后艺术课堂的期待。

  摄影:孟宪鸣
  编辑:张珏

友情链接


     关注讲堂微博


     订阅讲堂微信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 维护支持
售票时间 上午9:30 - 13:00 下午15:00 - 19:30 活动咨询电话:010-62768588 62752278
Copyright © 2021 pkuhall.pku.edu.cn 版权所有